《心居》为何没能成为爆款都市剧?

2022-04-12 09:35来源: 天津日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近期播出的作品中,《心居》是颇为特殊的一部。它以都市情感大剧的名义亮相,但细品其中三昧却能酌到不同味道。这部剧改编自鲁迅文学奖得主滕肖澜的同名小说,以“房子”为切入点,描绘一个上海大家庭过日子的层层图景。原著小说拥有不俗的口碑,“热热闹闹开场,一点点散开人气”的点评,说的正是《心居》的海派烟火气。无论是2009年的《蜗居》,还是2022年的《心居》,这两部作品都是由滕华涛执导,海清主演,十多年过去了,观众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蜗居》和《心居》都具有奇观性,都充满了冲突,但《心居》却无法再重现当年的辉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变迁源于观众的成长。

  剧中都市是“漂泊”的情绪化表达

  有“国民媳妇”之称的海清携《心居》归来,这应该是继《双面胶》《王贵与安娜》《蜗居》之后,海清第四次与滕华涛导演合作了。来到《蜗居》海清又变成了一个伪坚强女,一切悲剧的由头都从她想要买房改变自己的阶层开始,而今13年过去,在《心居》里她依然在为买房奋斗。而这一次不同。

  《心居》从房子的“面子”,探入上海市民生活的“里子”,实打实地拍出家庭生活的镜像。四世同堂的顾家老少都重视周末的家庭聚会。各家生活近况与各类消息的发布,大家庭内大事小事的商量与解决,出场的人物都有自己的“小心思”,但“家”还是有着包容和向心力的,透出居家过日子苦乐兼具的味道。编剧滕肖澜说,《心居》是以房子为切入点,写形形色色的人物,反映当下上海各阶层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以及背后折射出的价值观的变化。“居”是面子,“心”是里子。“心”放在“居”前,更多的是写人们心灵的居所,而不仅仅是身体的安置。

  海清谈到《心居》的理解时表示,“这个‘居所’不见得是套房子,而是让我们心里比较踏实的地方,这个地方可以是工作,可以是房子,也可以是家人。”饰演顾清俞的童瑶表示,“《心居》其实是讲心安放在何处很重要,顾清俞是想找一个能跟她住在这个房子里的人。”导演滕华涛表示,“这部剧最大的核心是着重于生活和人性中温暖和善意的一面,弘扬正向的价值观。故事中有伤痛,但不沉湎于伤痛;有都市社会的压力,但侧重点更多着墨于面对压力时人物的努力和自强。”

  《心居》改编自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滕肖澜同名小说,滕华涛执导的新时代家庭情感大剧,从家到城市,再到时代,成为许多中国普通家庭百态人生的缩影。滕肖澜既是《心居》小说的原著,又是同名电视剧的编剧。滕肖澜表示,小说可以娓娓道来,比较任性随意,而剧本则要在短时间内抓住观众,考虑得会更多。《心居》剧本创作过程总体比较顺利。导演、制片和策划等整个主创团队非常专业。

  在《心居》的创作中,滕肖澜会从周围人的生活中吸取灵感。滕肖澜说,自己写到施源(冯绍峰饰演)时会特别心酸。剧本里讲到他努力读书,希望考回上海,最后因为他母亲无意的失误操作,导致他不能回上海。写到这些,滕肖澜有所感同身受,同样身为知青子女,她了解父辈那一代离开上海的人迫切希望叶落归根的感觉,“如果说这部作品里边有关于我自己的个人情感(映射),那就是施源这个人物的部分。”

  《心居》原著小说就是上海作家写的上海人和事,在导演滕华涛看来,上海的特点在于融合性非常强,有高大上的小资场所,也有非常本地化、接地气的地方,各种气息是混在一起的,“我们更多把上海的这个特点给强调出来。”滕华涛带着团队多次采风。滕华涛表示,自己在上海拍戏时间比较长了,对上海的各个地方比较了解,但这部剧涉及的某些行业,比如顾清俞所做的金融高级白领的职业背景,跟滕华涛自己的生活比较远,由于顾清俞的家庭和职业背景会影响到她的性格,所以他对一些在上海从事金融、投行工作的女性做过采访,以更好地了解角色人物。

  在滕华涛看来,《心居》跟自己之前的作品稍有不同,这次侧重刻画当代都市的各个不同圈层,以上海为中国都市的代表,其中各个典型人物全景式地被展现出来。剧中最突出的就是顾清俞代表的都市白领高知阶层女性和冯晓琴为代表的社会中坚力量、中间阶层的普通家庭,“我自己觉得跟我十多年前的《王贵与安娜》《裸婚时代》等电视剧不同的,就是《心居》圈层的清晰度更明确了一些。”

  天津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系副主任颜彬表示,近年来作品的地域性成为很多影视剧作品刻意的表达,电影对地域的使用会更明确一点,但电视剧中的地域性表达尚不成熟。比如在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北京青年》《北京女子图鉴》《上海女子图鉴》等都市题材电视剧中,上海和北京其实并不是真实的京沪,而是一种“想象”的上海和北京,是一种经过戏剧化后的异质表达,是一种以“漂泊”为背景的情绪化表达。他表示,《心居》中上海是大城市的缩影,作为高房价和以外来人口为主的城市,更具有典型意义。他说:“这次《心居》里的上海对冯晓琴和顾清俞含义不同,一个是故乡、一个是他乡,是一组对比关系。在电视剧中地域更像人物的生活背景,实际上是用来强化角色的烟火气和真实感,地域表达被内化成了一种情绪性的思考。”

  冲突与妥协间需要更好的过度

  在上海这座城市,两个性格、命运都迥异的现代女性又通过“姑嫂关系”并置在同一个家庭之中。网友这样描述原著,“再平常的生活也能刮起海啸,再平凡的人世浮沉中都有数不清的道理”,高话题性是《心居》的突出特色,围绕两个女人之间的“战争”,买房、职场、婚姻、大龄单身、养老等社会话题交织其间。

  《心居》的故事从两名女性最日常的生活状态开始。一边是作为全职妈妈的冯晓琴,在全家人没起床前,到菜市场买菜,和摊主讨价还价,还顺带捎把菜走。当她急匆匆赶回家,脚还未迈进门,喊老公孩子快点起床的声音先热闹了起来;一边是作为职场精英的顾清俞,在阳光照进来的落地窗前,她轻快地做着瑜伽。随即镜头一转,坐在梳妆台前她又化着妆挑起了衣服,动作不紧不慢。

  女主角冯晓琴拎着菜篮告白:“拥有房子,才拥有这座都市的生活安全感,才有做主人的感觉。”与长辈同住,带着外来媳妇身份,冯晓琴更想要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成为真正的上海人。冯晓琴烟火气浓郁,但又带着小市民的算计,顾清俞聪明有学识,但却饱含傲慢与偏见。在这个家庭里,两人的交锋不断,不管是借钱买房这件事上的来回拉扯,还是在顾磊去世后那段沉默之后的爆发,都让很多观众感同身受。

  在《心居》中几乎没有完美的人设,每个角色都有让人又爱又恨的点。顾清俞所代表的都市白领、高知女性,和冯晓琴所代表的社会中坚力量、普通家庭妇女;再包括施源代表了那一代离开上海的人迫切希望叶落归根……滕肖澜希望《心居》里面所有的人物都不是为了冲突而冲突,“每个人都只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不停在努力,不会想要触及他人、侵犯他人的利益。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跟他人产生交集,交集当中有冲突。《心居》里所有的人物都是这样的,没有一个人是传统意义上的坏人。”

  这是两位充满生命力的女性。虽然身份、境遇大相径庭,但她们都是思路清楚、行动力十足。滕肖澜表示,她们绝非一般意义上那种市井的“姑嫂大战”,她们的矛盾不仅是出于地域门户的偏见,更多的是两人在价值观和关注点上的不同。“她们随后各自所经历的一系列事情,是人们在自我认知和成长中必须经历的过程。最终姑嫂俩达成了‘和解’,其实也是理解,‘我不能完全原谅你,但我却慢慢懂你了。’与对方和解,也是与自己和解。这也是城市中人与人相处最终能达成和谐的一个密码:保持友好的距离,‘将心比心’。”

  颜彬认为,剧中冯晓琴和顾清俞的设定大相径庭,两人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成长经历,相当于人的一体两侧,一边是落地才能体验的生存安全感,一个是腾云才能感受到的精神安全感,相异但本身相容。颜彬说:“两人从冲突到理解,其实是一个‘有限妥协’的过程,这两种安全感之间的关系一旦找到,彼此就可以理解对方。但这种过度冲突的设定、表达强硬,难免少了那么一丝混沌的真实。作为一部女性题材电视剧,她没有将女性放置在单纯的家庭空间、情感空间,这部剧用‘买房’作为切口,而是将其放置在更宏观的层面──社会学意义上的价值探讨上,这无疑是这部剧最大的亮点。”

  过于激化的矛盾和显性冲突是“双刃剑”

  无论是2009年的《蜗居》还是2022年的《心居》,这两部作品都是由滕华涛担任导演,海清担任主演,十多年过去了,观众的心态也悄然发生了变化。颜彬表示,《蜗居》和《心居》都具有奇观性,都充满了冲突,但《心居》却无法再重现当年的辉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变迁源于观众的成长。他说:“观众不再对奇观化、戏剧性的冲突如此的痴迷,而是开始接受更真实的、更纯粹的人生困境。《三十而已》里面也有出轨等异质情节,但它不去浓化这种情节,相反观众更爱看。情节导致的只能是冲突,而细碎的人生才能展现情绪。观众已经不接受无处不在的冲突,他们更愿意相信跟他们一样的情绪。”

  与传统家庭剧女主人公不同,《心居》两位女主角并没有获得“爱情大团圆”的结局。滕肖澜坦言,她不是故意不让他们在一起,“冯晓琴在其他地方获得了自己的价值,爱情这部分是顺其自然的。对两个女主来说都是这样,找到自己的人生,听从内心的安排,寻到了心之居所。”

  电视剧《心居》迎来了大结局,这部剧豆瓣评分5.8,伴随热播也引来了争议。颜彬分析道,与传统都市女性题材相比,《心居》的优点在于它并没有将所有的焦点都放置在房子上,房子更像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动力,真正要展现的是都市生活中的人生困境。相对而言要表达的价值观更多元一些,作品中有“假结婚”“凤凰男”等大量的奇观化表达,但这刚好是这部作品饱受诟病的地方,过于激化的矛盾、过于显性的表达是一把“双刃剑”,它是都市剧营造话题的法宝,却也是拉低作品的可信性和真实性的利器,这也是这部作品遗憾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此前热播的《人世间》还是《心居》,它们都属于严肃文学改编剧。除了《人世间》和《心居》外,一大批改编自严肃文学的电视剧已经陆续进入创作期。比如,路遥小说《人生》、双雪涛小说《平原上的摩西》的改编剧出现在爱奇艺的系列片单中;余华新作《文城》和金宇澄的《繁花》则出现在腾讯2022年片单中。除此之外,王蒙的《这边风景》、贾平凹的《秦腔》、苏童的《黄雀记》、徐则臣的《北上》等也纷纷宣布将进行影视化。其中,《秦腔》是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繁花》《这边风景》《黄雀记》为第九届茅奖作品,《北上》与《人世间》同为第十届茅奖作品。

  谈及此,颜彬表示,“严肃且具有一定市场认可度的严肃文学作品,既有读者的期待、又有较为严肃、细致、严谨的故事架构和人文思考,自然成为影视项目改编的重要选择。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的优点在于观众的提前认可,相当于一种预判,解决了作品的提前推广问题。难点在于影视化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跨媒介叙事,如何在保证原小说‘故事精神’的前提下,保证作品的影视化是最难的。具体在执行层面,可以考虑提升原著小说的情绪力量,利用情绪实现影视作品与观众的对接。”不难发现,严肃文学改编影视剧会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也将有更多的严肃文学改编剧出现在观众面前。

  颜彬认为,大部分都市情感剧走的话题剧的路子,通过都市人生的表达,强化与普通观众的情绪对接,这种基于情绪叙事的现实主义书写具有很强的社会学意义,是值得肯定的。“当前的社会是微粒化的,每一个观众都有自己细分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而共振性的情绪价值成为电视剧吸引广大观众的核心路径,而都市情感剧是可以提供比较充沛的情绪价值的,这是这类作品得到观众认可的原因。”

  颜彬也表示,很多情节和话题的重复表达,缺乏对题材、内容、表达的拓宽是现在面临的困境,“未来的现实题材情感作品我们可以期待,比如可以将视野下移,去关注更多数的、更基层的二三线城市的普通人的生活,也将涌动更为大多数人的生活现实。”

  优秀的都市情感剧对爱情关系、婚姻关系、家庭关系的想象与构建,支撑起变化时代中人的精神世界,起到“指引灯”的作用,鼓励更多的包容、理解与协作,让观众不仅仅是进入一个都市空间,更是进入一个沉浸其中、流连忘返的艺术世界。相信未来定有更多的作品注目都市平民的生活,静水流深、温暖醇美,有对生活的观察、感悟和思考,其传递给观众的价值指引“欲辨已忘言”。

  作者:张洁

[责任编辑: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寒潮来袭,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供电段供电维修车间组织应急抢险人员上岗待命,在雪后对铁道上方的接触网运行状态进行巡视,确保春运期间供电设备安全运行。据了解,该供电维修车间现有干部职工97人,平均年龄约31岁,曾获全国铁路青年文明号等荣誉。
27
当日,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50多名留学生参加“书香钟书阁·共赏中国年”来华留学生春节文化体验活动。当日,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50多名留学生参加“书香钟书阁·共赏中国年”来华留学生春节文化体验活动。
27
佳节将至,年味渐浓。
27
1月25日,春运迎来节前客流高峰。来自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当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超2.7亿人次。来自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当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超2.7亿人次。来自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当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超2.7亿人次。
26
1月25日拍摄的中国海南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和海南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项目(无人机照片)。2025年以来,海南三亚中央商务区加速推进中国海南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海南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建设工作。
26
1月24日,大熊猫“宝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吃竹子。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24日举行大熊猫馆开馆仪式,新一对大熊猫“宝力”和“青宝”首次正式与公众见面。
26
莫斯科举办春节文化体验活动
26
春节将至,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25
春节日益临近,春运节前客流进入高峰期。在北京火车站,南来北往的旅客,背着行囊,带着收获,去往家的方向。
25
进入冬季,“冰城”哈尔滨市换上“冰雪新装”,一块块冰经过华丽蜕变,或化身为琼楼玉宇,或“淬炼”成玲珑冰雕,最终融入冰雪大世界、冰灯游园会等各处冬季景点中。
25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