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管理下,
有热心群众担心起了
身边的老年人,
家里的菜够不够吃,
求医问药有没有保障……
这样一则呼吁在朋友圈刷屏↓↓↓
有人已经行动起来了!
这两天,
在徐汇区康乐小区的居民群里,
一则特别的食材“接龙”正在不断扩列。
X楼X号两根胡萝卜、
X楼X号小南瓜一个+2斤米、
X楼X号一盒鸡蛋……
居民们自发将食材
投放至标有“食物银行”的大收纳箱里,
再由志愿者将这些食物
送到独居老人的家中,
或是不方便买菜的居民手里。
小区群里出现送菜“接龙”
康乐小区是个老旧小区,老年居民很多,甚至还有5户独居老人。3月25日,小区开始进行封闭管理,不巧的是,居委会被单独隔开,工作人员被隔离在各自的小区里。这意味着,小区里的公共服务完全要靠居民们自己保障。
在经历了几天略显“手忙脚乱”的工作后,志愿者们终于能够正常运作,可是几天之后,新的问题再一次摆到居民面前。“有业主在群里说,一位老人家里没有米了。”
消息在群里发出后,不少热心居民表示,自己家里还有“余粮”,可以送给老人。而细心的王女士想到,老人家里既然都没有米了,那菜是不是也不够了?
想到这里,王女士号召大家,有多的菜也可以留一点给老人。随后,她便带头开启了“接龙”模式。没多长时间,参与“接龙”的居民就激增至十多位。
可是,现在正处于封控阶段,居民之间应当尽量减少接触,那么谁来收集这些捐出的菜,谁又来把菜送给老人呢?
这时,王女士的脑海里再次浮现出一个想法。
“食物银行”里装满了爱心菜
“要不我们找个筐子,大家投(食材)进去,作为我们小区的食物银行?”
在居民的建议下,王女士把一个收纳箱放在了保安室附近,请保安代为看管,居民们有多余的食物都可以放在箱子里。
3月29日,这个食物银行“建起”后不到半个小时,箱子就被各种食材填满,更多的食材被放在了箱子周围。除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大米之外,“银行”外的板凳上、地上还放着自热小火锅、八宝粥等方便速食。
其中一袋装满番茄、萝卜、莴笋的马夹袋上还放着一张A4纸,上面手写了一段话:“这是送给小区买菜不方便的老人的爱心菜……所有菜品都是我学生从基地送过来的,无农药的,请收纳。”
有的老人没有手机,没有微信,更没有渠道知道食物银行的信息。小区里的志愿者们会在食物银行里的东西满了以后,将这些食材送到老人家里。
“1号楼的叔叔叫我感谢大家,他已经收到了。”没法与居民们线上交流的老人,在收到爱心菜之后,都通过志愿者表达了他们的谢意,虽然只有转达的寥寥数字,依旧暖意十足。
王女士说,如今“食物银行”已经投入使用了2天,还有居民不断地往里面放菜,如果谁有需要,都可以在“银行”里自行拿取。
把爱心菜留给更有需要的人
今年85岁的洪老伯也是康乐小区的一员,如今家里只有他一个人居住,两个女儿分别在杨浦和徐汇。这两天,女儿居住的小区也被封闭管理,没法再来送菜,但是洪老伯家里还有不少囤货。“我家菜够我吃四五天的,前两天还有志愿者来送菜嘞。”
洪老伯说,此前有志愿者提着一袋子蔬菜来他家,正是“食物银行”里的食材。洪老伯最初并没有接受,当志愿者解释了一番后,他才拿走了2个番茄、2根黄瓜和几个橘子,象征性地收下“大家的一份心意”。他表示,希望志愿者能够将食物留给更有需要的人。
如今,康乐小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已经陆续回归,在大家的辛勤付出下,整个小区都有条不紊地运作着。65岁的志愿者曹阿姨感慨,“病毒无情,但人间有爱啊。”街坊里的志愿者、楼组长、居民朋友们的大爱精神,深深感动着小区每一个人。
杨浦也有这样的特殊“银行”
位于杨浦区江浦路街道的张家浜小区,也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老年人群体和低收入群体比重较高。连日来,“买菜难”让很多居家生活的困难家庭与独居老人的一日三餐成了问题。
作为街道家庭支持中心重要项目的“食物银行”,在居民为“菜篮子”“米袋子”发愁的关键时刻及时行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跑进跑出,为低保家庭和独居老人配送免费的蔬菜和微波餐盒。
辖区爱心企业也纷纷伸出援手,捐赠食品和防疫物资。为了方便老人对食物的不同需求,他们还提供方便快捷的各类微波套餐供老人们选择。
不仅如此,社区救助顾问也变身抗疫志愿者,多方社会力量成为困难群众的坚强后盾,他们有的为养老院提供配药服务,有的为封控小区提供外援,确保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无障碍。
感谢热心居民和志愿者
在疫情期间
实实在在的奉献
为有爱的上海人点赞!
上海新闻广播综合自新闻晨报、新闻坊、上海杨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