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地区发文进一步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用工年龄管理,超龄农民工告别工地后的出路问题引发关注。一些农民工表示理解,“年纪大、反应慢,一旦出事,家庭不堪重负。”有人则担心收入受影响,也干不惯别的。
资料图
多地出台政策清退超龄农民工
滑动可查看↓
上海建筑施工领域用工的改变起源于2019年,上海市住建委、市人社局和市总工会共同发文,明确规定禁止18周岁以下、60周岁以上男性及50周岁以上女性三类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同时进一步规定,禁止55周岁以上男性、45周岁以上女性工人进入施工现场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影响身体健康以及危险性、风险性高的特殊工作。2021年5月,上海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再次发出这一工作提示。
天津规定,因特殊情况确需安排或使用超龄建筑工人的,施工单位应当对超龄人员健康证明(有效期为1年)进行核验,并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工作岗位。
湖北黄冈则进一步将进入工地的工作人员细分为三类,在各地规定的基础上,新增了“禁止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年龄超过65周岁进入项目现场从事施工管理”和“项目副总、技术总工等主要技术类岗位参照注册类管理人员,原则上年龄超过65周岁后不建议参与施工现场技术管理”。
为什么要清退超龄农民工?
上海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安全科科长崔勇介绍,2018年全年建筑业安全生产事故造成死亡的人员里,超过60岁的占比达到15%,而当时建筑从业工人中,超过60岁的占比仅有1%。
崔勇同时强调,部分新闻中“超龄农民工不能进入工地”的表述存在夸大,文件中明确规定,超龄员工不能从事建筑施工作业,而工地其他辅助性岗位,比如保洁、保安、仓管等是不受影响的,也希望施工方为超龄农民工提供更为周全的安排。
央广网评
限制或禁止超龄农民工从事建筑施工作业,初衷是好的。建筑工地高处作业多、露天作业多、手工及繁重作业多,具有高危特点,超龄农民工体力下降、反应变慢,风险指数上升。规范用工年龄,是对高龄工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负责,是安全生产所需。
告别工地,不能告别保障。很多超龄农民工并不是闲不住,而是不能闲。他们可能来自偏远地区,在城镇工地干了一辈子,一旦告别工地,谋生恐怕就成了问题。如果返乡,他们也要面临就业和收入的困境,加上没有退休金支撑,养老难以安心。因此,不能一退了之,要周全妥善安排好高龄农民工的出路和保障。
需要注意的是,不宜搞“一刀切”,将所有超龄农民工都辞掉,应根据个人身体健康情况,分类施策,做妥善安置。有些身体素质较好,仍能在建筑工地干的超龄农民工,可否安排无需高空作业、体力消耗相对少的工作?一些超龄农民工是否可转变工种或引导转型,比如从事门卫、保管、保洁、装修等工作?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超龄农民工日益增多。各地政府需未雨绸缪,基于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的原则,尽早建立相应保障制度,为其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让他们能够较为安稳地“退休”,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