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022-03-09 07:14来源: 光明日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圆桌对话】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日前,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标志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有哪些新使命、新要求?需要把握哪些重点?高校如何跟进落实?听听代表委员们的关注与思考。

  嘉 宾

  王树国代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林忠钦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王焰新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

  主持人:本报记者 邓晖

  1.开新局,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与首轮“双一流”建设“统筹推进”的要求相比,日前启幕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用了“深入推进”的表述。这意味着什么?将在哪些方面发力?

  林忠钦: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意味着在首轮“双一流”建设中取得的经验要进一步推广,而一些尚未完成的工作还需接续奋斗。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把服务国家作为价值追求,全面提升建设质量,将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实现快速发展。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面临的紧迫工作主要有三个:一是加强科研创新策源能力建设,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和基础前沿研究领域更好地前瞻布局。二是加强知识创新联盟建设,促进知识链、创新链、行业链、产业链、社会需求链的协同创新与系统集成。三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推进内部治理,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王树国:“深入推进”,意味着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更加突出重点、聚焦难点,围绕国家战略急需领域优化布局,强化内涵建设、特色建设和高质量建设,也进一步体现直面问题与挑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的坚强决心。

  要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实施教研一体、产教融合、学科交叉、协同育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以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牵引,推动大学更加深入地融入社会,不断产生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文化,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王焰新:从“统筹”到“深入”,意味着“双一流”建设迎来新起点,进入新阶段。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需要“闯三关”。一是涵养创新生态。“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坚持特色立校,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邯郸学步。在一流学科建设中,要在学科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科研方向和成果、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方面形成特色。二是促进学科汇聚。目前高校的学科壁垒问题依然存在,“双一流”建设高校要更加重视促进学科汇聚,打造多学科参与的学术共同体,构建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三是推动成果转化。“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加大力度建设科研产业孵化基地、应用技术研发平台,有效提升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更好地支撑高质量发展。

  2.强筋骨,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主持人: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强调,要走好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基础学科人才?

  林忠钦:针对基础学科理论性强、创新难、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应以培养未来顶尖科学家为目标,构建基础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高质量一体化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课程方面,对基础学科本硕博课程进行全局规划和贯通设置。导师方面,为不同阶段的学生配备不同数量的导师,加强导师指导。科研训练方面,进一步深化科教融合。

  还要处理好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大力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学术交流,增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开放性;另一方面,建立基础学科本硕博更换学科专业、学位层次的通道,畅通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间的转换。

  王树国:加强顶层设计,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基础学科研究、基础学科建设以及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贯通起来,把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和育人优势。探索基础学科本硕博贯通培养、前后端双导师培养机制等模式路径,把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贯穿培养教育全过程。加强对基础课教师队伍、实验室教学队伍、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和管理。探索实施基础学科长周期评价体系,为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创造宽松包容的环境。

  建议从国家层面设立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专项,通过稳定支持,让基础学科人才甘坐“冷板凳”,勇为开创者,闯进科研“无人区”,争做学科领航员。

  王焰新:一要推动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和贯通,创造有利于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良好教育生态。二要发挥高校培养基础学科人才的主力军作用,打好基础学科专项建设“组合拳”。三要建立健全适应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3.优环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主持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应如何优化人才发展制度环境?

  林忠钦:一方面,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深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各类人才投身“双一流”建设的主动性。大力引进世界顶级、学术思想活跃、可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高精尖缺”人才;全方位支持青年人才,建设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制度平台、成长环境;通过学术引导、平台支撑、以老带新等多种形式对青年教师给予全面关怀,下大力气全方位培养、留住、引进、用好、发展好人才。

  王树国: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建立资源与人才联动协调机制,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坚持质量导向,完善基于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制度,强化同行评议机制,深化代表作评审制度,完善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的制度,充分激发和释放人才活力;加强人才服务保障,进一步完善服务人才的工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人文生态,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王焰新: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突出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对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一以贯之、不断深化:继续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深入推进“破五唯”工作,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完善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

  对存在不足的方面,推进改革、持续创新:聚焦攻克“卡脖子”技术,探索开展联合攻关的人才使用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高校与企业行业等主体协同创新机制;助力青年人才成长,完善对青年科研人才的支持政策;加大不同类型高校试点探索,加强对基础学科和特色行业高校的支持力度。

[责任编辑: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30日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展,首次集中展出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
01
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京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包银高铁包惠段于8月2日启动联调联试,计划于年内开通运营。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京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包银高铁包惠段于8月2日启动联调联试,计划于年内开通运营。
01
8月30日,游人在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水上森林景区乘坐竹筏游览美景(无人机照片)。秋日里,人们走出家门,亲近自然,乐享好时光。秋日里,人们走出家门,亲近自然,乐享好时光。
01
8月30日,在山东省荣成市府新小学,小学生们跨越“成长跨栏”,步入新学期。开学在即,各地做好准备工作,迎接新学期。开学在即,各地做好准备工作,迎接新学期。开学在即,各地做好准备工作,迎接新学期。
31
这是8月30日拍摄的成渝中线高铁科学城站六线道岔特大桥建设现场(无人机照片)。8月30日,由中铁十二局承建的成渝中线高铁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科学城站六线道岔特大桥顺利合龙,为线路按期建成通车奠定坚实基础。
31
这是8月30日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内拍摄的银河下的6号火山与草原(堆栈合成照片)。初秋时节,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的草原上,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沐浴在星空与银河之下,景色壮美动人。
31
记者29日从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了解到,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主题,北京市综合运用国旗红旗、立体花坛、宣传画面、夜景照明等形式进行景观布置工作,以庄严隆重、恢宏大气的氛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30
8月28日晚,布置在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的四万盏太阳能灯将鸣沙山一面山体点亮,让夜晚的大漠更具魅力。
30
8月29日,西安市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举行“长安霓裳·跟着国潮游陕西”汉服文化推广活动,在七夕节为市民游客送上一场文化大餐。
30
题:为什么战旗美如画——8位阅兵擎旗手讲述战旗背后的故事 阅兵活动当天,第82集团军某旅二级上士陈卓将手擎“势如破竹”战旗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
29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