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项目对运动技巧要求高,在充满挑战性、刺激性的同时也潜在一定的危险性。职业运动员由于日复一日的高强度训练和比赛更是运动伤病的高发群体。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比赛中,“葱桶组合”——中国花滑运动员隋文静/韩聪强势夺金,弥补了平昌冬奥会该项目仅夺银牌的遗憾,将奖牌换色。但在圆梦冬奥的背后,隋文静曾遭受韧带撕裂的伤痛、脚踝副韧带经过重建,韩聪也做过髋关节手术。如何协助包括他们在内的花滑运动员减少伤病、降低伤痛,将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对训练及康复团队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
北京体育大学副教授刘冬森是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中国花样滑冰队的运动康复师,此前,他也曾先后参加温哥华冬奥会周期、索契冬奥会周期、平昌冬奥会周期中国花样滑冰队的康复保障工作。本届冬奥会,他主责隋文静/韩聪的运动康复保障服务。
国家队“卧虎藏龙”
想崭露头角必须“硬碰硬”
中国花样滑冰队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这二十年来取得的进步更是令国际体坛对中国花样滑冰刮目相看。申雪/赵宏博、庞清/佟健、张丹/张昊等多对具备世界水平的优秀双人滑及金博洋、闫涵等单人滑选手,屡次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已成为中国花样滑冰的响亮名片。
“其实按照常规训练,花滑运动本不会受那么多严重到需要进行手术的伤。但是这些年,中国花样滑冰双人滑发展势头强劲,在这个项目里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组合,他们的竞技水平在国内国际都遥遥领先。但是在国际大赛中,每个国家的参赛名额又有限制,前辈成绩优异,后辈想要实现突围代表中国征战,就要形成自己的优势和强项,这就必须依靠长久的、高难度的训练。但是,训练过程是十分艰苦的,疲劳、疼痛,甚至损伤无可避免。”刘冬森说。
2月19日晚,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自由滑,隋文静/韩聪在赛中挑战最高难度“捻转四周”成功,这一高分值动作也成为他们成功夺冠的关键。
刘冬森说,“捻转四周”“抛四周跳”这些动作隋文静和韩聪从小就一直能做,但因动作难度太高,风险性很大,运动员长期训练身体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这就像咱们中国乒乓球的现状一样,国内选手水平突出,高手过招就是‘硬碰硬’,看谁能突破极限,能够超越自我。”
量身定制方案
助力“葱桶”调整至最佳状态
“花样滑冰运动员最常见的是膝关节和腰部损伤,我们的保障方案也是围绕康复、体能、营养三方面开展综合性服务。针对每一个运动员,我们也会根据他们的个人特点、伤病情况做具体的方案。”刘冬森说。
刘冬森与隋文静、韩聪的首次相识在2011年亚冬会,一路陪伴成长、见证夺金时刻,他和团队也为“葱桶”量身打造了康复体能一体化、个性化的保障方案。
“训练总量、训练总时长越多,那么发生损伤的总次数就会越多,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像花滑运动,训练一般分为‘冰上训练’和‘陆地训练’两大版块,‘冰上训练’我们一般没办法控制,只能尽可能提高‘陆地训练’效率。”刘冬森说,在‘陆地训练’中,团队会将康复训练和体能训练融到一起。“打个比方,体能和康复都会练到脚踝,两者有重合,那么,体能里练习了,在康复里就会去掉这一项,我们运动康复师会与体能教练保持良好的沟通,通过避免重复训练,提高效率,降低因训练时间和负荷增加给运动员身体带来的潜在风险。”
刘冬森告诉记者,在开展日常康复训练时,团队也会时刻关注运动员们的疲劳情况。“我们首先会跟进、询问运动员的状态,问问他累不累啊,之前受伤的地方有没有不舒服,有没有新增疼痛。因为疼痛是一个警告信号,它会告诉你身体的哪些地方可能出现问题。其次,我们会通过观察和询问的方式关注运动员的动作模式,看他在做动作时与日常表现有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有差别,就要及时找出问题,作出调整。”
“冰雪”热度不减产业发展
重视“人”也要保障“技术”
北京2022年冬奥会前,中国“3亿人上冰雪”的梦想已经实现。冬奥会后,冰雪运动热度不减。对于如何让更多人更好地体验冰雪、感受冰雪的乐趣,刘冬森有自己的见解。
“从参与者的角度,无论是职业运动员还是冰雪爱好者,大家参与一项运动首先要做的是保证安全性,保证安全性的前提就是要保持‘轻松感’,简单来说,就是不要让自己在参与某项运动后感到疲劳,因为人在疲劳的时候,发生损伤和意外的风险就会增加。其次,在运动中及运动前后,要注意个人身体的变化,尤其是疼痛,如果身体出现不适,一定要停下来,判断是疲劳问题还是技术要领出现偏差,要及时止损,不要‘积劳成疾’。”
除给参与者安全“上冰雪”作出提示外,在刘冬森看来,中国冰雪运动的持续升温,对整个冰雪产业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上冰雪’的人多了,对专业教练员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保障,为参与者提供更专业的指导,更安全的体验环境。同时,要进一步增进公众对于‘运动康复’的了解。我们一直在推广理念叫做‘体医融合’,当出现运动损伤后,我们首选的应该是及时就医,在判明损伤情况后进行分类处置。其实大部分的损伤不需要外科手术的介入,只需要转介进行运动康复,通过康复治疗和训练,特别是康复训练的介入,循序渐进的增强机体薄弱环节的功能、改善部分身体素质,以适应特定运动的需求,爱好者们不仅能够重返运动,甚至可以实现比伤前更好的运动表现。”
北京时间记者辛恬
供图:刘冬森部分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