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大鸟的迁徙

2022-01-24 08:51来源: 云南日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雪山飞鹤,美如仙境。

  近日,在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云南昭通大山包湿地,高原精灵黑颈鹤迎着漫天飞雪翩翩起舞的美景再次刷屏朋友圈。黑颈鹤是15种鹤类中唯一在高原上繁殖和越冬的鹤鸟,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令人欣喜的是,经过多年保护,目前黑颈鹤已从濒危物种变为近危物种。

  近年来,随着大山包湿地生态系统持续改善,每年到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数量逐年攀升,从1990年建立保护区时的200余只增加到2020年最高峰时的1900多只,占世界黑颈鹤总数的近五分之一。大山包已成为我国目前已知越冬黑颈鹤种群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越冬栖息地之一。

  护鹤爱鹤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在昭通大山包

  当地人都把黑颈鹤视为幸福、吉祥的象征

  护鹤爱鹤也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一群大鸟的迁徙

  在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

  孙德辉是昭通的一名摄影爱好者,由于拍摄与大山包的黑颈鹤结下了不解之缘。20多年来,他把大部分的休息时间和收入都花在了保护黑颈鹤上。

一群大鸟的迁徙

  1992年11月,孙德辉第一次精确地统计出在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共有350只,也第一次确定了当年黑颈鹤在这里的始见日、终见日和越冬日数。1994年,孙德辉又用了近半年时间考察了昭通市11个县(市、区)的鹤类分布情况,并把报告送到美国国际鹤类基金会(ICF),争取到了用于投食黑颈鹤的专款。1998年,时任大山包乡长助理的王昭荣与孙德辉牵头成立了昭通民间环保组织——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2001年开始,协会每年利用元旦等假期组织环保志愿者到会泽大桥、巧家马树开展鹤情考察及宣传教育活动;2006年,协会开始在昭阳城区周边开展“重现洒渔烟柳、再造秀美家园”、调查昭阳区水资源状况等志愿服务活动;2008年,组织并带领志愿者到永善县茂林镇、伍寨乡开展黑颈鹤越冬栖息地考察及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昭通市黑颈鹤越冬栖息湿地保护及宣传教育项目。

一群大鸟的迁徙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协会成立23年来,从最初的孙德辉和王昭荣两个人发展到如今的495名会员,开展黑颈鹤考察及宣传教育活动;开通黑颈鹤保护协会门户网站,利用微信公众号“黑颈鹤”发布消息……多方面的行动带动了更多的人来一起护鹤、爱鹤。

一群大鸟的迁徙

  30多年来,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依托大山包黑颈鹤科普宣教馆、湿地、隧道等资源,深化与云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交流,以世界湿地日、爱鸟周、迎鹤节等为契机,通过知识讲座等形式,向大家普及鸟类、湿地保护等知识,累计超过10万人次。

  人退鹤来 7000余人搬离大山包

  “搬到城里来,一家一套房,这样的生活我们过去做梦都不敢想。”搬迁户张德富高兴地说。2019年10月17日,张德富一家和村里的33户农户搬到了昭阳区北闸镇红路社区红路馨城一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启幸福新生活。

一群大鸟的迁徙

  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昭通市昭阳区境内,处于金沙江右岸的群山之巅,近2万名汉族、苗族、彝族等群众世代生活在这里。为保护好黑颈鹤及亚高山沼泽化草甸湿地生态系统,20世纪90年代初期,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三级党委、政府就科学定位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该片区成立了管护局,设立大海子、跳墩河等5个管护站,划定保护区范围,对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确保保护工作有部门抓、有专人管,相继出台法规、政策,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一群大鸟的迁徙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昭通市不断优化调整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组建综合执法队,专项整治保护区内的违规违建项目。为构建人鹤和谐的幸福家园,昭通市大力实施保护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先后建成湿地科研监测中心、黑颈鹤科普宣教馆、黑颈鹤行为研究监测隧道、野生动物救护站等一批保护管理基础设施。

一群大鸟的迁徙

  为了让黑颈鹤在大山包有一个安全的栖息场所,2014年以来,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启动实施了栖息地生态修复项目,累计投入资金7530万元,开展人工种草、湿地修复、冲蚀沟生态治理、黑颈鹤食物源基地建设等,建成水质净化池1.53公顷、恢复湿地608.78公顷、建成黑颈鹤食物源基地30公顷,为黑颈鹤在大山包越冬提供了理想栖息地。

一群大鸟的迁徙

  2016年以来,昭通市结合脱贫攻坚工作,从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海坝、尖嘴屋基等黑颈鹤夜宿地迁出村民1543户7217人,将耕地全部恢复成草场和湿地,并给予耕地补偿,有效解决了人鹤争地的矛盾,实现了民生与保护的双赢。

一群大鸟的迁徙

  人鹤和谐 共绘高原生态新画卷

  清晨,霞光穿透云层映照在大海子湿地上,黑颈鹤清脆的鸣叫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37岁的志愿护鹤员陈光会迎着高原刺骨的寒风,绕着湿地开始清点黑颈鹤的数量。

一群大鸟的迁徙

  说起保护黑颈鹤,要从她的公公赵国学和婆婆董应兰说起。赵国学是大山包最早的义务护鹤员,在他的影响下,妻子董应兰也一起加入到护鹤队伍中。夫妻俩起初用来投喂黑颈鹤的食物都是自家的粮食,如果不够吃,还要自己掏钱去买。后来政府成立了保护机构,食物改由国家供给,他们一家的负担才减轻了许多。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董应兰还记得最初喂鹤场景:“当时下雪了,黑颈鹤找不到吃的,站在外面叫,我就把家里的荞籽和洋芋喂给它们吃。”

一群大鸟的迁徙

  “1990年,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成立后,喂鹤的包谷由林业站提供,身背50斤包谷,一天要跑十几个喂食点。后来鹤都认得我了,看到我就会飞过来。”黑颈鹤越来越多,董应兰日渐老去,喂鹤的脚步也逐渐变得缓慢。2003年,陈光会接过了婆婆护鹤的接力棒。

一群大鸟的迁徙

  陈光会每天6时准时起床,到大海子湿地周围清点黑颈鹤数量,上午11时和下午3时各喂食一次,除此之外还要管理湿地,及时救治受伤的黑颈鹤。黑颈鹤在大山包越冬期间,陈光会一吹口哨,湿地上觅食、天空中飞翔的黑颈鹤就会纷纷向她围拢过来。经过多年相处,陈光会与黑颈鹤建立了深厚感情,成为她生活中无法割舍的牵挂。

  现在

  陈光会家里的所有成员

  都从事过护鹤工作

  一家两代接力护鹤三十余载

  是名副其实的护鹤之家

  见闻丨冰上救鹤记

  “守护大山包,保护黑颈鹤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再苦再累再惊险都是值得的。”回想起10年前那个寒冬的早晨,和同事们破冰救助被困黑颈鹤的一幕,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郑远见记忆犹新。

一群大鸟的迁徙

  2012年元旦前后,大山包室外温度降至零下19℃,大山包保护区工作人员担心黑颈鹤安全,昼夜坚守在大山包,为黑颈鹤站岗。2012年1月4日早晨9时许,工作人员郑远见和赵子蛟、彭川、蔡睿等人顶着刺骨寒风开展例行巡护。在大海子水库边,他们发现两个黑颈鹤家庭被困在冰面上,其中两只已经掉进冰窟窿里奄奄一息,4只亲鸟守在身旁不停地用喙叼啄冰面,试图救其脱困,情况十分危急。

  大家立即从附近村民家借来小船准备前往营救,但恶劣的天气让小船无法前行。无奈之下,大家只能找农户借来皮衣皮裤,徒步走进冰面开展救援。“手冻僵了、脚冻伤了,但是情况危急,救援刻不容缓。”郑远见回忆,大家顶风冒雪、破冰前行。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从齐胸深的冰水里将两只生命垂危的黑颈鹤救了出来,另外4只亲鸟也放心地离开了冰面,回到安全的地方。

  经过检查,获救的两只黑颈鹤腹部多处被冰块划伤,全身羽毛结冰。大家立即找来吹风机将覆冰的羽毛吹干,及时清洗伤口并涂上消炎药,随后将它们安置在野生动物救护站内观察疗养。在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40天后,两只受伤黑颈鹤恢复了健康,重新回归大自然。

  人人爱鹤,人人护鹤,保护黑颈鹤已经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郑远见介绍,多年来,大山包保护区坚持开展环境保护及爱鸟护鸟知识宣传,以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迎鹤节等节点为契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广大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截至目前,已有50余只伤病黑颈鹤获救后回归自然。

  延伸阅读

  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共建 环境共管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横河梁子省级重要湿地羊塘海子是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8个主要的海子之一,也是越冬黑颈鹤最钟爱的乐园和栖息地。

一群大鸟的迁徙

  寻甸生态坝塘 供图

  在鹤管局副局长邓长华的记忆里,以前为了给黑颈鹤蓄水,工作人员用防洪袋堵沟筑坝,但效果均不理想。经过多方了解和咨询专家,鹤管局争取到中央财政资金850万元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在羊塘海子依山就势筑起了生态坝塘,总蓄水面积达100多亩,水土得到保持,湿地有效恢复,为黑颈鹤提供了良好的活动空间。

  在生态坝塘里,鹤管局之前投放的2万尾鱼苗已在水中生长了数月,这是提前为黑颈鹤准备的美味。周边的土地很多已经被一次性征收,用于保护区退耕还草和湿地恢复,部分土地上还种了荞子、燕麦、萝卜等农作物,成熟后全部留在地里专供黑颈鹤食用。

一群大鸟的迁徙

  “除了种在地里的,我们还准备了4吨玉米、10吨土豆等待老朋友的到来。”鹤管局水城管护站站长李成能说,他们在黑颈鹤活动区域设立了固定投食点,越冬期间每天都会有专人给它们投喂食物。水城管护站和横河管护站还在主要路口堵卡登记、24小时值班值守,加强外来人员管理,发挥好视频监控系统的指挥调度作用,全方位保护黑颈鹤栖息地。2020年以来,管护站还实施了大面积草甸修复工程,通过坡改梯杂播麦芽草、阳西草、三叶草等,实现保山保水保土。“截至目前,已累计实施草甸修复12702平方米。”在吊洞垭口,李成能指着一大片已见成效的山坡说。

  为解决保护与发展矛盾,鹤管局着眼保护地优化调整,大力开展社区宣传教育,最大限度争取当地群众的理解支持。积极推进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巡护员选聘及日常用工优先考虑当地群众,做好巡护道路维修满足群众出行和日常巡护双边需要。

一群大鸟的迁徙

  2017年至今,鹤管局积极争取湿地保护与恢复、天然林生态效益补偿等各级项目资金2950余万元,先后完成663亩农地退耕还湿、水系连通等项目。同时,加强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昆明市林草局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等机构交流合作,加大保护区动植物资源等的监测力度,增强管护科学性。加强与公检法司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动,严查违法行为。

  通过各方共建共管,寻甸横河梁子湿地生态环境日趋向好,“山头有树、山间有草、山脚有水”成为美丽风景。羊塘海子、烧贼坝海子、大白龙海子等生态湿地星罗棋布,为清水海水源保护区提供了优质水源。黑颈鹤种群数量由之前的27只恢复到了77只,恢复数量为近10年之最。截至今年1月12日,云南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已有85只黑颈鹤越冬,突破历史新高。

一群大鸟的迁徙

  随着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也日益丰富。目前,保护区内共记录有陆生脊椎动物118种、维管植物829种、被子植物801种,包括黑颈鹤、黑鹳、金雕、白肩雕4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翅鸢、白腹锦鸡、雕鸮等1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西康玉兰、金荞麦、香果树、异颖草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魂牵高原草甸,鹤舞横河最动人。”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马兴祥说,作为高原湿地的旗舰物种,黑颈鹤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见证。根据监测,保护区不仅是黑颈鹤的重要栖息地,还是重要的鸟类迁徙通道,原先只在清水海活动的赤膀鸭、赤麻鸭等这几年都会飞来,为秀美山川增色添彩。

一群大鸟的迁徙

  云报客户端出品

  记者:蔡侯友 沈迅 茶志福

  通讯员:柴峻峰 郑远见

  部分图片为资料图

[责任编辑: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这是10月24日在京港澳高速耒宜改扩建工程宜章段施工现场拍摄的宜章北枢纽互通(无人机照片)。近日,京港澳高速耒宜改扩建工程宜章段右幅主线建设进入冲刺阶段,中建五局施工人员正抓紧铺沥青,为12月底如期拉通奠定基础。
25
10月24日,由中铁十四局和铁建重工集团联合打造的“龙岗二号”盾构机在湖南长沙下线。这台盾构机整机长约117米,总重量约3600吨,开挖直径14.31米,将应用于深汕高铁龙岗隧道建设。
25
深秋时节,各地秋色斑斓,美如画卷。
25
10月23日22时3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二十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4
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鱼峰区到河池市宜州区的鱼宜高速公路全长115公里,于2021年开工建设,目前项目全面进入上部结构施工阶段,预计2025年底实现全线半幅贯通。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鱼峰区到河池市宜州区的鱼宜高速公路全长115公里,于2021年开工建设,目前项目全面进入上部结构施工阶段,预计2025年底实现全线半幅贯通。
24
10月23日,游客在江苏南京明孝陵景区石象路观赏秋景(无人机照片)。各地秋色愈浓,美不胜收。各地秋色愈浓,美不胜收。各地秋色愈浓,美不胜收。各地秋色愈浓,美不胜收。各地秋色愈浓,美不胜收。
24
车辆准备通过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边检站(10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来自珠海边检总站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的数据显示,自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以来,截至今年10月22日,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往来粤港澳三地的旅客数量已超过9334万人次,车辆累计超过1942万辆次。
23
当日,空中客车公司在中国也是亚洲的第二条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在天津投产。据悉,空客二线项目总占地约30万平方米,包括总装厂房、喷漆机库、最终装配及工作组机库等13个单体建筑。
23
10月22日,湖北省武汉市的东湖风景区在夕阳和晚霞的映衬下,壮美如画。新华社记者 沈虹冰 摄  10月22日,湖北省武汉市的东湖风景区在夕阳和晚霞的映衬下,壮美如画。新华社记者 沈虹冰 摄  10月22日,湖北省武汉市的东湖风景区在夕阳和晚霞的映衬下,壮美如画。
23
金秋时节,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区世纪田园粮食功能区的3000多亩水稻迎来丰收,金黄的稻田、飞驰而过的高铁列车和远处的城市天际线构成了独特的城市田园画卷。金秋时节,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区世纪田园粮食功能区的3000多亩水稻迎来丰收,金黄的稻田、飞驰而过的高铁列车和远处的城市天际线构成了独特的城市田园画卷。
22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