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怎么还没来,电话也不接?”
2022年1月17日清晨,上海市高境强制隔离戒毒所三大队的交接班过程中,一向守时的副大队长陈斌却没有出现。
执勤民警赶往值班室查看,发现陈斌已经倒在地上。他身边的手机一直响着,那是陈斌设在6时整的闹铃。然而,这一次闹铃却没有叫醒他。
戒毒所内医生的心脏复苏和120的紧急抢救没能把陈斌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一名基层民警的生命定格在37岁,距离他的38岁生日只有24天。
执勤监控视频显示,1月16日23时,陈斌才离开办公桌。而在他的电脑里,除了一天的执勤记录外,还有戒毒人员思想情况以及后续执勤注意事项。
冲在前、顶在前的“急先锋”
熟悉陈斌的同事都知道,手机闹铃定在六点是他保持多年的生活习惯,特别是从2020年疫情防控封闭执勤开始,他总是早起一点、晚走一点、多干一点、干好一点,多为组织和同事分忧解难。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上海司法行政戒毒系统闻令而动,迅速响应。作为一名从警14年的戒毒工作“中坚力量”,陈斌立即取消了原定的行程、安顿好家中的事宜,主动请缨,第一时间返回单位,投入工作。
面对大队人手相对紧张的情况,陈斌作为大队领导一手抓业务,一手抓队伍,每天从早上6点忙到深夜,一天下来,除了做好生活物资配发、戒治区卫生消杀,还要时刻关注戒毒人员的思想动态,当好戒毒人员的“心灵抚慰师”。尽管工作琐碎辛苦,陈斌总是乐呵呵的样子,好像身上总有使不完的劲。
在近2年的时间里,上海市高境强制隔离戒毒所先后实施多次封闭管理,陈斌每次都冲锋在前、主动请缨,义无反顾地选择坚守在场所。
为了不让家人担忧,每个夜深人静,陈斌同家人打电话时总是会刻意将疲惫的声线“掩盖”起来。面对家人的不解,他说:“疫情这个‘冬天’虽然漫长,但只要心存希望,全力抗‘疫’,我们一定会迎来春暖花开的那一天。”
干得多、说得少的“孺子牛”
陈斌生前所在的大队是教育适应期大队,主要帮助新入队戒毒人员全面了解戒毒知识、尽快适应戒治生活。面对不遵守所规队纪或态度消极的戒毒人员,陈斌总是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不厌其烦地用“心”对待每一个戒毒人员,凭借专业的监管业务技能和多年管理教育经验,总结出一套管理方法。用他的话来说,“我们的工作就是‘救人’,救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如果连我们都放弃了,那戒毒人员就真的‘完了’。”
新入队戒毒人员刘某一直闷闷不乐、茶饭不思,有攻击同组戒毒人员的倾向。大队干警找其谈话,也总是处处“碰壁”。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时,陈斌主动包揽了这个“难题”,了解到刘某的心结是与家人关系不和睦,便积极制定个性化心理矫治方案,多轮次对其和家人展开心理疏导,在陈斌的耐心劝导下,刘某的心结打开了,戒毒的态度也转变了。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正是这样一个个平凡的事例,折射出陈斌“春风化雨润无声”的工匠精神和职业操守。
信得过、靠得住的“主攻手”
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存在着“安置就业难”“婚姻修复难”“子女照管难”“病残赡养难”等问题,陈斌带领大队干警走出“高墙”,对解除戒毒人员开展了全覆盖跟踪回访。
“我没有时间!”这是陈斌约见解除戒毒人员蒋某时听到的第一句话。之后,陈斌一次又一次约见蒋某,但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冷言冷语。陈斌依然“不罢休”,先后找到社工、蒋某邻居打听其近况,了解到近日蒋某与家人产生了较大矛盾。陈斌分析,这可能是蒋某最近焦躁的原因。
随后,陈斌再次找到蒋某,主动与其拉起家常,在掌握蒋某诉求后,主动在当地就业促进部门的帮助下联系多家企业。终于,在陈斌的努力下,一名企业负责人愿意接纳蒋某。当得知这一消息后,蒋某激动得噙着泪握住陈斌的手连声道谢,事后将一面印有“人民警察为人民”的锦旗送至所里。当身边同事谈及此事时,陈斌笑着说:“帮助一名戒毒人员,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就能净化一片空间。”
“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陈斌将训词精神诠释到了生命最后一刻,而他主动作为、逆行而上、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将永远激励着他的战友们继续奋勇向前。
转自丨上海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