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网报道 18日,记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获悉,2021年该遗址考古成果丰硕,宫城区新发现显阳殿宫院和永巷遗址,宫城形制布局更加清晰,为遗址复原展示进一步奠定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副队长郭晓涛介绍,显阳殿在魏晋时期称为昭阳殿。根据文献记载,北魏显阳殿建于迁洛后的宣武帝时期,与太极殿、洛阳宫城大致同时修筑而成,是宫城南部仅次于太极殿的一座重要建筑。依据相关文献记载,在北魏时期,显阳殿或作为北魏皇帝宴请宗室子弟的场所、或作为北魏皇帝接待归降纳贡的使节、或作为皇帝登基前的居所等,功能与太极殿略有不同。
显阳殿遗址位于洛阳市孟津区平乐镇金村南,是一座处于太极殿正北侧、汉魏洛阳城宫城轴线上的大型夯土台基建筑。考古发掘表明,显阳殿夯土殿基平面呈“凸”字形,东西宽约70米,南北约35米,台基南侧残高约1米,台基外侧残存有部分包砖和包砖沟槽等。受晚期破坏,台基顶面未发现柱坑的遗迹。
郭晓涛介绍,就建筑规模来看,显阳殿比故宫的乾清宫面积还要大。对显阳殿及其周边附属建筑的解剖表明,该区域内至少存在不晚于东汉、魏晋、北魏和北周等四个时期的夯土建筑。
在北廊房和北排房的北侧,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条南北宽约6米的东西向道路。记者在现场看到,道路保存较好,路面残存有车辙,两侧有铺砖散水和排水沟等设施。
郭晓涛说,依据位置推测其当为文献记载的永巷。永巷是魏晋南北朝宫城内的一道东西向通道。汉魏洛阳城宫城的永巷是连接建春门至阊阖门的道路在宫城内的部分。按照文献记载,其东西两端有两座大型宫门,即为千秋门、万岁门。
魏晋和北魏时期的永巷,是汉魏洛阳城内唯一一条东西穿越宫城的通道,更是宫城内“前朝”和“后宫”功能布局的南北分界线:永巷以南,为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宫城朝殿区,又被称为“南宫”;永巷以北,主要是以华林园为中心的池苑区,又被称为“北宫”。而千秋门作为永巷西侧的出入口,具有重要的地位。
汉魏洛阳城遗址
位于洛阳市洛龙区白马寺镇东侧,距离中心城区约15公里。始建于西周时期,是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等时期的都城,居于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近600年,是我国古代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历史文化内涵丰厚。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