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
教育部举行“办实事 见实效”系列
首场新闻发布会,
围绕“双减”工作情况介绍
“我为群众办实事”
实践活动成效。
具体内容,
和中教君一起来看!
一、90%以上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
“一手抓减负,一手抓提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在落实“双减”工作中,校内减负提质是根本之策。教育部指导学校强化“三个提高”:即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据介绍,“双减”以来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各地各校普遍(99%以上)制订了比较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了作业公示制度,学校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了规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不少地方通过制订分学科作业设计指南,开展作业设计大赛和优质作业展示交流活动,着力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学生过重作业负担问题得到初步解决。99.6%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教师没有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二、99%以上的学校做到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
吕玉刚就“双减”工作中提高教学质量成效进行了介绍。“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各地各校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投身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创造性,创新教学方法,加强辅导答疑,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努力做到教师应教尽教,促进学生学足学好。
各地各校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各地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建立了一批教学改革示范区、示范校。学校普遍更加重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管理规范,99%以上的学校建立了教学基本规程,认真执行教学计划,注重强化教学管理、教研备课、教学评价,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99%以上的学校做到了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注重做好幼小衔接、小初衔接;普遍建立了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制度,98.7%的教师参与了辅导答疑,切实做到减负提质,保障学生学业质量。
三、自愿参加课后服务学生人数达91.9%
吕玉刚就“双减”工作中课后服务的工作成效进行了介绍。在课后服务维度上,有91.7%的教师参与提供了课后服务。同时,各校遴选聘用了20余万名符合条件的社会专业人士参与学校课后服务,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要。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上学期的49.1%提高到目前的91.9%。
此外,各校在课后服务时间不仅指导学生完成书面作业,进行答疑辅导,还普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体育、艺术、阅读、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据直报平台摸底调查,有92.7%的学校开展了文艺体育类活动,88.3%的学校开展了阅读类活动,87.3%的学校开展了科普、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
四、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幅压减
“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目前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介绍,经过各方不懈努力,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留下的培训机构一部分转为非营利性机构,实行政府指导价,为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服务;不适合转非的将被进一步注销。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广告基本绝迹,资本大幅撤离,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全社会支持和认可“双减”改革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据悉,“双减”以来,教育部严肃查处违规培训行为,打击隐形变异,指导各地统筹运用好挂牌督学、社区网格员、网上巡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强化监管执法。此外,还指导抖音、微信、钉钉等平台企业主动开展清理工作,坚决防止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蔓延。教育部协同相关部门组织各地在周末、中秋、国庆期间开展暗访,累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5万余人次,检查培训机构7万余家,取缔黑机构414家;组织专门力量开展线上培训日常巡查,关停了199个培训系统。
核查举报线索,对“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举报平台上收到的34447条有效线索及时转交相关省份予以核查处理,及时梳理普遍性、趋势性问题,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
同时,校外培训监管司协同相关部门加强资金监管,指导各地对培训机构是否存在“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开展排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引导家长理性选择校外培训,及时举报违法违规行为,共建共享校外培训市场良好消费环境。规范合同行为,推广使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规范签约履约行为,避免“霸王条款”、欺诈等损害群众利益问题。清理整治广告,清理存量、杜绝增量,营造街面清静的良好氛围。
五、定期通报、开设“曝光台”等全面加强“双减”督导工作
教育部教育督导局一级巡视员胡延品表示,教育部将“双减”列为2021年教育督导“一号工程”,在部署各地把“双减”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实行常态化督导。
一是建立半月通报制度。从9月份起,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的名义,每两周对“双减”主要指标进度排名后10位的省份进行通报,督促进展慢的省份加大力度,确保工作能够实现阶段性目标。对通报的指标,根据全国的工作进度和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适时作出调整。截至目前,已印发6期通报。
二是开展专项督办。针对校外培训机构“退费难”和劳动用工风险排查不全问题,对10各省市开展了专项督办。要求10个省市全面排查、完善调度机制、加强督导检查,看住重点机构、管住重点账户。对8个“双减”国家试点进展慢的省市,印发了专门的督办通知,督促8个省市进一步增强试点的责任意识,加快推进“营转非”和培训预收费的监管工作,能够起到试点地区应有的示范作用。
三是开设“曝光台”。在教育部官网设“曝光台”,对典型问题公开曝光。11月初,“曝光台”曝光了6家校外培训机构违规开班问题。同时印发督办通知,督促6家机构所在省市落实整改,要求其他省份引以为戒,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四是设立举报平台。教育部在“微言教育”“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和“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开设举报专栏,接受群众实名举报。对8月份的8000条有效举报线索,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的名义,印发督办通知,要求相关省份逐项核查,目前已经办结70%,剩余的30%主要是涉及退费问题,因为退费问题涉及合同双方,有的还需要多个部门协同核查,办结需要一定的时间。
从举报平台数据看,11月份共收到的举报线索4280条,数量大幅下降,印证了“双减”工作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六、如何提高作业设计水平?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这四点
吕玉刚就教师普遍关注的提高作业质量相关问题作出解答。“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是减轻作业过重负担的治本之策。”吕玉刚说,要通过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更好地发挥作业对学生的诊断、改进、提高和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吕玉刚表示,加强作业指导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教育部门、教研机构要加强对作业设计的指导。制定分学科的作业设计指南,为学校提供遵循。二是学校要强化作业的校本教研研修。加强年级组、学科组对作业设计的研究与统筹,保障作业的设计质量。三是要创新作业的类型。增加作业的有效性、针对性,精准分析学情,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来有针对性地推送作业,设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差异化作业、个性化作业等。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智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的作业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要积极开展作业设计的大赛、遴选、展示、交流活动,动员广大教师积极地加强作业设计的研究,组织优质作业设计的展示交流活动,为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效支撑和服务。
七、补充教师编制、探索弹性上下班
吕玉刚就教师反映的工作时间延长、工作压力增大等问题及应对举措作出解答,指出要按照编制把教师补充到位,要积极探索推行教师的弹性上下班,统筹利用社会资源,吸引一些社会上的专业人士参与学校工作。
吕玉刚介绍,“双减”工作实施以来,很多的老师参与了课后服务工作,客观上确实给老师增加了一些新的负担。在负担面前,广大人民教师表现出了高尚的教育情怀,发扬了无私奉献的精神,非常可贵,非常值得敬佩。
针对教师目前面临的问题,吕玉刚表示,首先要按照编制把教师补充到位。老师如果缺很多,无形中老师分担的责任就重一些,我们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把该补的老师要补到位。第二,要积极探索推行教师的弹性上下班。根据教学安排,学校要统筹好三点半前和三点半后老师的工作安排。第三,统筹利用社会资源,吸引一些社会上的专业人士参与学校工作。由教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遴选,将有资质的社会培训机构的专业人士引入学校。
“但不是由学校直接和这些机构去联系,这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不允许的,而是要经过教育部门统一遴选若干个,然后提供给学校去自主选择、去使用,收费要符合相关规定,这样通过多种途径来减轻教师的负担。”吕玉刚说。
见习记者 张欣 张赟芳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