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20多年重归话剧舞台 王学圻:“本团演员”的戏剧人生

2021-11-16 13:46来源: 北京头条客户端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在空政话剧团跑了多年龙套,电影《黄土地》一战封神,此后的《天地英雄》《梅兰芳》《十月围城》……几乎从未失手。有人说,王学圻是越活越帅,其实一直支撑他的是性情中军人特有的简单和有目标。2019年,一部话剧《爸爸的床》,让王学圻时隔20多年重归舞台,如果不是因为疫情,这出戏原本10月底在国家大剧院将有四场演出,但遗憾的是,仅仅演了两场便收场了,可这两场却勾起了他对当年军旅话剧生涯的回忆……

时隔20多年重归话剧舞台 王学圻:“本团演员”的戏剧人生

  《梅兰芳》剧照

  观众说:看完戏回到家,正好爸爸来电话,第三句话说的就是剧中的台词

  “最近忙吗?”“天气怎么样?”一对父女在电话中的对话就这样开场了,尴尬但似乎又很亲切。2019年,由沪上制作体椎·剧场出品的话剧《爸爸的床》因有王学圻出演而备受期待,那一次北京的演出是在超剧场。多年未回话剧舞台,王学圻没有敲锣打鼓,而是默默地演起了小剧场。“这个戏写得太特殊,我从来没演过这样的戏,该怎么演其实最早也不知道。导演也没导过这样的戏,剧组的每一个人都是开动脑子慢慢琢磨着、磨合着。”

  舞台上,一个妻子去世后再娶的父亲,一个失去母亲对父亲新生活极为抵触的女儿。父女俩自始至终在打电话,女儿从未踏进过父亲这边自己曾经的家,而父亲也未去过女儿的那方天地。满台的箱子既是父亲正在将旧物打包,又可垒砌成父女关系中一道隔阂的高墙。王学圻说:“由于父女两个人不是在同一时空内正常的交流,我们越演越觉得编剧编得好,翻译翻得好。看起来只是对话,但弦外之音却能让观众感受得到,但也正是因为不见面,话里有话就需要通过表演展现出来。实际生活里也是这样,只是我们不去在意,我和我儿子也有过类似的对话。电话中每一个‘嗷’都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和想法,你来我往间,慢慢就有了那种细腻的感觉,味道也就出来了。其实剧中父女两人间的关系没那么简单,但也没那么糟糕。有时两人突然沉默,是因为都想起了当年的一些小事。”

  从首演至今,王学圻觉得很多开始被忽略的东西如今都慢慢找到了。而这二十几通电话如何能把每一通都打得不一样,也着实费了一番心思。父女俩的台词很多,每一句怎么说,都经过了反复的斟酌,就是希望传递给观众平静对话背后两人的思考。“我很佩服这个戏的编剧,把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写得如此有想象力,甚至让人揪心。亲情之间的表达,只有身在其中才知道该怎么说,不在这根纽带之上,很多话可能说不出来,而且很多话也只有女儿能这么说,儿子都不是这样的表达方式,编剧真是太细腻了。我们在上海演出,第二天就有个小伙子在网上发文,说看完《爸爸的床》回到家,正好爸爸来电话,第三句话说的就是剧中的台词,当时他就哭了。我们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太普遍了,父母和子女在两地,聊不了两句就没话了,只能问问天气,看起来云淡风轻,实则暗流涌动。”

时隔20多年重归话剧舞台 王学圻:“本团演员”的戏剧人生

  剧本中没有“你个兔崽子你也不回来,不要你老爹了”这种特别强烈的对话,而是父女间那种淡淡的表达

  荷兰的编剧,德国的导演,法国的舞美设计,《爸爸的床》中如此国际化的创作团队不仅没有带给王学圻观念上的冲撞,反而让他对父女关系这一世界性的话题多了来自国际视角的认知。“第一次跟导演见面,我以为他是导演的助理,边聊边等,我心里嘀咕怎么导演一直不来,也不好意思问。就为了‘等’导演,聊了4个小时,人家也插不上话,这就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后来工作起来才发现导演也是对生活非常敏感的人,他会按照你的习惯去启发你,根据你熟悉的方式再延伸。整个过程非常和谐,导演也从来不发脾气。”

  王学圻称赞德国导演的英语不错,简单的几个单词,就能明白他的想法。“ 比如我演一遍,他只要说‘Mr Wang’(王先生),我就明白了,我刚才演得肯定不到位,应该再强烈一点或者是再减弱一点,他一比划我就能懂。我能感觉到,他看我们的表演是很享受的。在他看来,父女之间的交流屏障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在他们国家依然存在。孩子大了外出工作,父母年龄大了则需要照顾和心灵的抚慰,但孩子顶多就是来个问候的电话。国外更是如此,剧本中甚至没有‘你个兔崽子你也不回来,不要你老爹了’这种特别强烈的表达。剧中的父亲没有埋怨女儿为什么不回来,他们的分歧就在于女儿对这个继母的抵触,这种情绪只属于父女,男孩子都不会是这样的表达方式。”

  在王学圻看来,“这种两代人之间的交流屏障问题今天非常普遍,我们不能解决,但却可以通过作品给人力量和勇气,再忙再累,也不要忘记亲情。有一次,我的司机就跟我说,每次给父母打电话其实也没事,就是觉得不打不合适,听妈妈说她种了点茄子,之后每次打电话都会问您的茄子怎么样了?”

时隔20多年重归话剧舞台 王学圻:“本团演员”的戏剧人生

  我常常会想,某句话我是不是应该再说得阴阳怪气一点,这样才能让观众看到角色内心的活动

  来自法国的舞台设计用箱子装点的舞台,在王学圻的眼中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力。“这个寓意就是把过去装进箱子,还有剧中提及的帽子和茶具,其实都象征着过去,父亲想把过去全部装进箱子,以这种方式预示着要去迎接新的生活。因为这些旧物就会让他想起自己的妻子,过去的生活也就一直过不去,他对过去其实是太爱惜了,但女儿不理解,觉得他对妈妈的爱没有了,这个矛盾一直纠缠着两个人。”

  全剧的结尾,两个人推倒箱子最终见面。“其实爸爸是太爱妈妈了,念念不忘,以至于没法生活下去,但女儿不依不饶,最后听到了父亲在电话那边的哽咽心酸,才理解了那种怀念……女孩子一般跟妈妈会话多一点,但她的妈妈又过世了,就这么一个父亲,她极力想寻找家庭的温暖,这就构成了父女关系这个经典的话题。父女关系最经典的剧目是《李尔王》,这个看似简单的家庭关系,其实却是一个能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的话题,每一个碎片其实都是我们生活的日常。开始看剧本时我想得特别简单,但是到现在,每次看剧本我都觉得越来越复杂,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都值得琢磨,我常常会想,某一句话我是不是应该再说得阴阳怪气一点,这样才能让观众看到角色内心的活动。这样一台两个人不打照面全是打电话的戏,看似观众在台下看得很安静,实则是需要一起思考的。”

  这些年话剧演得不多,因为时间关系,王学圻看得也不多。“但这个剧本我看了之后觉得很有想法,当时就是觉得很现实又很简单,而且剧本翻译得非常好,他们椎·剧场的团队大多拥有海外留学背景,对最前沿的戏剧了解很多。而且还会有戏剧构作对剧本进行梳理,所以读起来你既能感觉到地道的京味儿,又透着国际视角。”

  遮遮掩掩费半天劲想出来的细节,如果年轻人说不是我们这代人的思维,我会果断剪掉

  当年的空政话剧团不仅有“军中明星团”的名号,戏剧观念之先锋,在全国戏剧院团中都是旗帜一般的存在,其中《WM我们》,至今仍是戏剧院校导演系教学绕不过去的早期先锋戏剧代表作。

  最早《爸爸的床》的制作人找到王学圻时,还曾经担心他不能接受这种戏剧形式,而王学圻就给他们讲了当年在空政演的那出《WM我们》。“那个戏里,我们可以瞬间变成几棵树,表现地震后的废墟使用了一个巨大的镜框,这种处理方式,当时在全国都很轰动。1987年我第一次出国去蒙特利尔电影节,大冬天的,组委会组织的晚会门外站着两个金发碧眼穿着很单薄的姑娘,做着机器娃娃一样的动作,你冲她招手,她也跟着学。后来排《凯旋在子夜》的时候,有一个场景是我们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被冻僵之后,我就借鉴了在蒙特利尔看到的这两个姑娘的动作。那时的空政话剧团,戏剧观念很先锋,《WM我们》的导演王贵真是太有才华了,音乐、舞蹈他都懂,我们排《陈毅出山》,里面有一段拉纤的号子竟然也是他写的。所以对于国外主创团队的创作方式,我一点都不陌生。”

  而对于和年轻人的合作,王学圻也从不以经验和资历压人。“有一次在外面拍戏,我绞尽脑汁想了很多细节,但后来年轻的主创们说,王老师,这不是我们这代人的思维。我果断地说,全剪掉。我特别能接受,现在的作品一定是给当代人看的,这段情节我遮遮掩掩费了半天劲,又用煽情的音乐烘托,最后观众不理解,说:您这干吗呢?这种结果我坚决不要。”

时隔20多年重归话剧舞台 王学圻:“本团演员”的戏剧人生

  《黄土地》剧照

  那时空政著名的“龙套三人组”一晚上的服装比主演都多,说明书上的名字永远是“本团演员”

  如今,当年空政著名的“龙套三人组”个个都是数得着的人物,除了王学圻,李雪健是中国影协名誉主席,濮存昕更是现任的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主席。当年,三人关系最铁,王学圻回忆,“他们俩都有专长,雪健打扫卫生一门灵,小濮出黑板报,每到周六就光着膀子出板报,政委、团长一吃饭都看得见,说这青年不错,写得一身粉笔末,很悲壮。”

  后来李雪健、濮存昕相继离开空政去了国家话剧院和北京人艺,王学圻始终坚守。“其实我们三个里,说起军旅题材的作品,我比他们俩更适合,我的气质更像是部队的,演个飞行大队长、飞行团长没什么问题。小濮太文了,雪健有点像坏人,即便演文书也是个坏文书。我演红军甲,他一定是匪兵乙,基本就是他把我打伤,我再把他打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三个在说明书上是没有名字的,我们就叫‘本团演员’。那会儿只要一演戏,我们仨最忙活,光跑群众的衣服就一大堆,雪健说,哪个主角有咱们衣服多,人家也就一两套,我们这一晚上改好几次装,一会儿改个北伐军,一会儿又改个背矿石的老百姓,来回跑。现在想想其实挺好玩的,那时我们特别团结。大家都在团里生活,跟现在社会上的状态完全不一样,认真的空气之浓从一进院就能感受到。早上不到8点就到团里,一小时台词、一小时形体,我们团也有泳池,还能运动。后来还弄了个健身房,买了好多器械,给大家发衣服发鞋,头3天人倍儿齐,第4天开始就没人去了,头疼屁股疼、腰疼胳膊疼,到最后就剩我们三四个人了。那个年代我们是需要天天练功的,专门发的有练功服、灯笼裤、练功鞋,还有练功的板带,姑娘们一个个也在院里每天一小时练得可厉害了。后来中戏姜文那个班的台词老师都是我们空政过去的。”再后来,王学圻在《陈毅出山》里演了一个烈士的角色,李雪健感慨,“行了,咱几个人终于能演有名字的了。”

时隔20多年重归话剧舞台 王学圻:“本团演员”的戏剧人生

  《十月围城》剧照

  那时我们一年四季都是军装,第一次买牛仔裤总觉得紧

  在灯市口同福夹道空政大院住了多年,每天听着隔壁学校的铃声,但现在再进那个院子,已经物是人非了,王学圻脑子里的那个大院还是原来干干净净,有太湖石、有游泳池,一群穿着军装的少男少女们迎面走来的样子。“那时候一集合,小姑娘、小小子,一个个精精神神,而且业务学习特别充实,杂念少、诱惑少,思维也简单,不管是下部队还是在团里,大伙在一起就是琢磨戏。那时我们哪考虑过钱,连衣服都是冬天了就领冬装、夏天了就领夏装,黑板上只要不写明天换冬装,冻得打冷颤也得穿着夏装。吃饭、集合都是听安排的,只有排戏时需要动脑子。”

  20多年前,演完一出《横空出世》之后,王学圻20年没再上舞台,却选择了一出小剧场悄悄地回来了,对于为什么没有选择大经典大制作,王学圻说,不是没有找过他,确实是因为时间不合适,例如《简爱》就曾经邀请过他。“我是舞台上成长起来的,我喜欢话剧,像我、雪健、小濮,我们几个人都是在话剧上滚出来,确实是有感情。”很多人都淡忘了王学圻还曾经是戏剧“梅花奖”得主,那还是一部名为《特殊军营》的军旅戏剧。如今偶尔遇到当年的战友,他会特别感慨,感叹大家都画了老年妆,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还是会沿用当年在剧中的称呼,比如“秀子”。

  因为《爸爸的床》,王学圻第一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或许是因为对舞台的那份眷恋,当年空政话剧团的仅有10米宽10米深的剧场在他的记忆中都好得不得了。“虽然剧场里没有那么多吊杆,我们还是为能有个自己的舞台高兴得不得了,《周郎拜帅》就是在那排的,后来大家都知道的《炊事班的故事》也是在那拍的。”

  那时的空政话剧团,满地金子的成色甚至不亚于北京人艺,王学圻因为担任领导,总要面对演员申请出去拍戏的事,“我总觉得人家在团里跑一群众,在外面可能演一主角,是难得的锻炼和实践,在外面演出了名气,再回来演话剧,对团里也好。”

  那时,他还要管很多生活琐事,新调来的演员要谈心,还有某个女演员做了双眼皮手术,甚至某个男演员穿了件什么衣服,都要关心,“那时洪剑涛是最时尚的,大红短裤配一件大背心,上面是一个男孩和女孩接吻的照片。那个年代,我们一年四季都是军装,记得那年脱军装时,我们有很多老同志穿着牛仔裤都不敢进礼堂。我自己也一样,第一次买牛仔裤时总觉得紧,因为我们军装都是宽腰的。”

  到现在,王学圻还留着当年的军装,“那时我最喜欢海军的衣服,特别是水兵的帽子。”

  供图/国话

  文/北青-北京头条记者 郭佳


[责任编辑: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春节前夕,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向全国人民拜年(视频截图)。新华社发
28
1月26日,定日县曲洛乡完全小学操场上,长所乡嘎旦村和曲洛乡措昂村的孩子们在进行足球比赛。这场足球比赛让孩子们感受到运动的快乐,也为他们的心理重建和健康成长注入新的活力,驱散地震带来的阴霾,迎接充满希望的新年。
28
春节临近,人们出门选购年货、参观游玩,在浓浓的年味和烟火气中,共迎新春佳节。春节临近,人们出门选购年货、参观游玩,在浓浓的年味和烟火气中,共迎新春佳节。春节临近,人们出门选购年货、参观游玩,在浓浓的年味和烟火气中,共迎新春佳节。
28
寒潮来袭,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供电段供电维修车间组织应急抢险人员上岗待命,在雪后对铁道上方的接触网运行状态进行巡视,确保春运期间供电设备安全运行。据了解,该供电维修车间现有干部职工97人,平均年龄约31岁,曾获全国铁路青年文明号等荣誉。
27
当日,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50多名留学生参加“书香钟书阁·共赏中国年”来华留学生春节文化体验活动。当日,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50多名留学生参加“书香钟书阁·共赏中国年”来华留学生春节文化体验活动。
27
佳节将至,年味渐浓。
27
1月25日,春运迎来节前客流高峰。来自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当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超2.7亿人次。来自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当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超2.7亿人次。来自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当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超2.7亿人次。
26
1月25日拍摄的中国海南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和海南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项目(无人机照片)。2025年以来,海南三亚中央商务区加速推进中国海南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海南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建设工作。
26
1月24日,大熊猫“宝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吃竹子。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24日举行大熊猫馆开馆仪式,新一对大熊猫“宝力”和“青宝”首次正式与公众见面。
26
莫斯科举办春节文化体验活动
26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