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集团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让家不再遥远的“锅炉班”

2021-01-29 11:02来源: 中国军网

  支普齐哨所的“锅炉班”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钰凯

  特约通讯员 梁晨 曾思源 杨锋锋

  支普齐,藏语意为“在那遥远的地方”。

  “遥远的地方”有多远?打开电子地图,输入北京和支普齐的位置,连接线几乎横穿整个中国大陆,显示约4800公里。这是个遥远的距离,相当于113.8个全程马拉松。

  因为遥远,鲜有人到过支普齐。关于支普齐哨所的艰苦,26岁的中士何光荣可以列举出很多证据:2021年的第1个月,油机和太阳能发电依旧是这里的主要供电方式;前些年,当大部分边防连队都换上第5代营房时,支普齐哨所官兵住的依然是活动板房;物资运到支普齐的成本往往大于物资本身,在这里,饮用水是从河里抽的,菜是温室里种的,牲畜是自己养的……

  一群年轻的士兵被赋予了一项特殊任务——保障支普齐哨所的水、电、暖。“在支普齐长达8个月的封山期里,他们就是这个哨所最重要的支撑。”上尉俞湘剑说。

  仿佛在两种身份之间来回切换,他们有时是战斗班,有时又会成为勤务班,而支普齐的官兵更习惯称他们为“锅炉班”。

  作为一班之长,何光荣认为烧锅炉这项“副业”还有个更重要的意义——让支普齐的官兵在这里安心扎根,让这个离家很远的地方更像一个“家”。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让家不再遥远的“锅炉班”

  支普齐哨所“锅炉班”在国旗和星空下进行晚点名。亢红然、赵靖松摄

  锅 炉

  戴上露指手套,下士贺永玺将手指粗的铁棍捅进高高的锅炉,双臂同时向下发力。

  在杠杆原理作用下,大块炉渣被撬起,黑红色的焦炭露了出来。贺永玺将炉渣捣烂、钩出来,又添了几锹焦炭。锅炉重新燃起火焰。

  这是贺永玺最常烧的一个锅炉。他用指尖轻轻触碰锅炉壁,以判断锅炉盖的开口角度——作为最关键的一步,开口大小决定整个支普齐哨所热水和暖气的温度。

  贺永玺今年21岁,青海人,来到支普齐哨所已经3年多,烧锅炉一直是他的“副业”。贺永玺很了解眼前这几个大铁罐,“天冷了锅炉容易闹情绪,尤其是晚上。”他说。

  由于经常照看锅炉,贺永玺所在的班被称作“锅炉班”。对于这个称呼,贺永玺并不反感,“只要经历过支普齐的冬天,大家都会明白烧锅炉的重要性。”

  前些年,支普齐哨所还没有板房。入冬后,帐篷外的温度计被冻坏。官兵推测,最冷时温度能降到-50℃。“睡觉时要穿棉衣、戴棉帽,再盖两床被子。”贺永玺说,有了板房和锅炉后,生活条件才好起来。

  每年6月,支普齐哨所才“开山”。那时,官兵对锅炉的需求还不大。“平时有热水用、周末能洗澡就行。”班长何光荣说。

  但这并不意味着夏天的锅炉就好烧。何光荣经常会听到战友的“抱怨”——

  “最近锅炉有点反常,热得身体扛不住啊!”

  “温度怎么又低了?何光荣,你们还能不能烧?”

  锅炉的温度不好控制,更多是凭经验。何光荣当兵前是大学生,来支普齐哨所前没接触过水、电、暖的维修保障。2019年,他接任“锅炉班”的班长。“训练时,我是他们的班长;维修上,他们很多人都是我的师傅。”何光荣说。

  每晚睡觉前,何光荣会检查一次锅炉,摸一遍管道,感受一下温度。有时,他觉得这个巨大的锅炉,就像是支普齐哨所的心脏,管道就是血管,心脏源源不断地向四面八方输送血液。

  凛冬来临,“血管”容易出问题。“如果暖气管道冻爆了,就要关闭锅炉,立即维修。”马永辉说,“不然一晚上过去,整个管道都会冻坏。”

  下士马永辉参军前有过修车的经验,现在算是“锅炉班”的维修大拿,无论是锅炉、油机或者水泵都能修。

  马永辉记得,几年前的一个夜里,管道上的碟阀冻炸了。因为缺少工具,马永辉从锅炉上拆下钢板,从轮胎里卸下内袋,两者加到一起,才止住管道漏水。

  “根本想不到,那么粗的管子竟然会冻炸。”马永辉说,“在支普齐,你要有预见性,提前把第二年需要的工具准备好,不然有了紧急情况根本没法修。”

  一次,大雪封山后,水泵的起动机烧掉了。官兵端着脸盆、提着桶从河里舀水,一天下来往返好几趟。这种原始的运水状态一直持续到上级派直升机将新的起动机运进来。

  对于锅炉的原料焦炭,“锅炉班”的兵都会有种特殊的记忆。何光荣第一次来支普齐哨所,是从新疆叶城出发,跟着汽车兵上山的。他将行李放在后车厢的篷布上。篷布之下,是满满一车厢的焦炭。

  到了支普齐哨所后,官兵们开始卸焦炭。四周扬起的炭灰将每个人都染成黑色。“只有牙齿是白的。”何光荣说。

  烧锅炉前,他们会将这些“烦人”的炭灰用纱窗筛掉。“炭灰会压灭炉火。”贺永玺解释。去灰的过程会弄脏迷彩服,但他不会立刻清洗,“太累了,坚持穿到周末再洗”。

  尽管又脏又累,贺永玺还是喜欢烧锅炉这项任务。夜里,寒风被阻挡在屋外,贺永玺会在检查锅炉的间隙,偷偷点一根烟,或者泡一包方便面。最令他开心的是,早上还可以补一会儿觉,一直睡到开饭前一刻。

  下哨后的哨兵和贺永玺一样,喜欢躲进锅炉房取暖。“那里有种家的温暖。”他说。

  界 碑

  “嘟嘟嘟……”

  清晨,紧急集合的哨音在支普齐哨所响起。

  马永辉扛着迫击炮冲在最前面,贺永玺和何光荣提着炮弹箱紧跟其后。

  目标点位是山顶的哨位,中间隔了103层台阶。台阶是官兵们自己修的,马永辉喜欢称它为“绝望坡”。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阿里高原,一口气爬完“绝望坡”绝非易事。平时哨兵上哨,都会在“绝望坡”中段的位置停下歇一会儿。

  为了抢时间,他们沿着台阶旁的土路向上跑。冲到距山顶一米左右的位置时,贺永玺腿一软,直接跪在地上。

  空气突然安静下来。何光荣听到弹药箱里传出“咚咚”声响,那是迫击炮弹相互碰撞的声音。瞬间,何光荣感觉手心渗出汗水。他右手紧紧抓着弹药箱,左手拖住贺永玺的屁股。

  几十米外,已经进入掩体的上等兵马鹏忠也惊出一身冷汗。

  好在,一行人顺利到达山顶哨位。

  山顶的哨位,仿佛是一个无形的界碑。何光荣时常会想起那句流行于阿里高原边防的一句话: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在没有界碑的地方,屹立成活界碑。

  有时,何光荣觉得自己真的变成了“活界碑”,“像个真正的男子汉,守在了支普齐”。

  2015年6月,何光荣从黄冈师范学院毕业。看完学校播放的征兵宣传片,何光荣萌生了“携笔从戎”的念头。他很快报了名,并通过征兵体检。

  何光荣记得,当时院长建议:要去就去最远、最苦的地方锻炼,把书生气变成男子气。

  于是,何光荣来到最遥远的支普齐当兵。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让家不再遥远的“锅炉班”

  班长何光荣在检查排水设备。亢红然、赵靖松摄

  山顶哨楼的墙壁上,写着“提高警惕,保卫祖国”8个大字。站在这里,军人的使命意识会格外强。

  “锅炉班”修了铁丝网,围在哨楼附近。一些羊毛出现在上面,那是企图穿过铁丝网的山羊留下的。

  一天夜里,哨兵听到山谷中传来了叮当声——一群境外的牛闯了进来,它们脖子上的铃铛不断摇晃。

  士兵们立刻出动,骑着马冲进山谷,将牛赶了出去。

  支普齐哨所的狗,领土意识很强。它们大体分为3个“部落”:连队的军犬、山里的野狗以及和人类混熟的野狗。

  那些和人类混熟的野狗,似乎真的把自己当成了这里的主人。白天,它们和哨兵一起站哨,守望着支普齐;夜里,它们冲进山里,和野狗、狼打架,捍卫自己的领地。

  士兵们乐于收养这些野狗,甚至给领头的那只野狗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叫“天狼”。

  “天狼”有时会帮着士兵们放牧,早出晚归;有时,它会躺在哨兵们的脚边,即使身上被哨兵恶作剧般堆满了石子,也懒得动一下;有时,它又会跑到炊事班,偷偷叼走一块生肉……

  “军马、军犬,还有每名边防军人,都是支普齐哨所的一分子,都是‘活界碑’。”俞湘剑说,“守卫这片国土,很光荣。”

  俞湘剑相信,一旦有情况,这里的每个兵都能往前冲,都能牺牲奉献自己的一切。

  支普齐哨所的中心,是两层楼高的国旗杆。这个旗杆也是营区最高的标志物。“国旗在这儿,就是宣示主权。”俞湘剑说。不过支普齐的国旗不大,只有天安门广场上国旗的五分之一。

  2019年9月,支普齐迎来第一批军事记者。他们为支普齐带来一份特别的礼物——一面曾在天安门广场升起过的巨大国旗。这面国旗至今珍藏在支普齐哨所。

  夜里,晚点名在国旗下进行。这时,何光荣喜欢抬头望一眼星空。在支普齐哨所的5年里,他已经学会通过观察星星来判断隔天的天气——如果满天繁星,第二天会阳光明媚,太阳能发电基本可以满足供电需求;反之,光伏板得不到足够的光照,需要用发电机辅助发电。

  入冬之后,这里的晴天越来越少。官兵们盼望着来年“开山”。“汽车开进支普齐的那一天,就是‘开山’的日子。”何光荣说。

  这,并不容易。从最近的边防哨所到支普齐哨所,要翻越2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达坂,驶过361个回头弯。即使在夏季,这段路途也要耗费一些时间。冬季,道路被冰雪掩盖,车辆、人员无法通行,“开山”变得尤为困难。

  到了5月底,哨兵会望着东边的山头——当山顶的雪慢慢消融,货车会跟在推雪车后面,驶进支普齐。

  货车驾驶员聂小波,是每年最先来到支普齐哨所的人之一。“哨兵就像界碑,看到他们就知道,支普齐到了。”他说。

  冷 暖

  每年的1月到3月,是支普齐最冷的时候。穿着羊皮大衣的哨兵,会在哨位附近跑步取暖。“如果有热水,就可以进行‘泼水成冰’的游戏。”马永辉说。

  即便是夏天,当大多数战友换上丛林迷彩时,这里的边防军人依旧穿冬季作训服……

  为了抵御寒冷,“锅炉班”战友站哨时会在棉手套里再加上一副小手套。即便如此,在值班日志上签字时,他们经常冻得抓不稳笔。

  不过,马永辉觉得,真正“冷”的是四五月份,“因为储存的零食基本消耗完了”,很难熬。

  马永辉喜欢喝饮料,“锅炉班”所有战友也是如此。一定程度上,这成了年轻边防官兵的特殊消遣方式。

  “锅炉班”的工作范围很广:焊接杂货间门锁、铺整房顶棉被、接续菜窖电线、维修军用器材……

  时间久了,马永辉有些迷茫。他担心家人不理解,认为自己只会烧个锅炉、铲个焦炭、清个炉渣、焊个电焊。

  “我们的工作,更多是围着哨所生活转。”何光荣知道,其实大部分人都很认可“锅炉班”,“我们实实在在解决了哨所很多问题”。

  2019年年底,何光荣胸前多了一枚三等功奖章。“锅炉班”每个人心里都暖暖的。

  刚到支普齐,何光荣感受到的只有“冷”——条件艰苦、路途遥远、荒无人烟、没有信号。“服役期满就退伍。”他想。

  一个冬天过去后,何光荣的想法变了。

  一次开饭,上尉祁存年发现,自己饭桌上摆着刚出笼的热馒头,而旁边桌上是有些塌的凉馒头。何光荣记得很清楚,祁存年大发雷霆,餐盘顺着窗户飞了出去。

  此后,这里的每一任司务长都坚守一个规矩:所有饭桌上的食物都一样。

  让支普齐哨所全体官兵铭记在心的一个日子是2019年9月20日。

  这一天,“锅炉班”正在维修板房。中国移动的技师来了,他们安装好了信号接收器。

  俞湘剑集合了所有战友,给每个人都发了手机,“信号通了,大家快试试。”

  “激动的心,颤动的手。”马永辉兴奋地叫了出来,蹭着俞湘剑的手机热点,登上了微信。

  这是支普齐第一次有了移动信号。马永辉换上便装,拨通了家里的视频电话。

  没有人接,马永辉有些着急,又拨了过去。

  这次,母亲接了。当时,母亲正在家中菜园种菜。

  看到屏幕中的母亲,马永辉忍不住哭了——他已经一年多没见过母亲了。

  “这间屋子里的人特别讲感情。”何光荣说,如果在“锅炉班”待得足够久,就会发现这是一间特别热闹的宿舍。

  熄灯后,他们光着膀子、打着手电、蹲在床边,泡着当下流行的火鸡面,为放多少辣椒争得面红耳赤。

  上一个冬天,全班共吃掉50箱泡面。调料吃腻了,他们就加入火锅底料煮着吃。今年,泡面换成了火鸡面,口感有所提升。

  休息时,“锅炉班”会进行扑克大赛。打到白热化阶段,每个人都开始藏纸牌。有人藏在毛毯里,有人坐在屁股下,还有人塞进衣服里,不时用眼睛顺着领口偷瞄。

  在支普齐的日子总是温暖的。这些年轻小伙聚在一起,渐渐把这里当成了“家”。

  2019年,2名上等兵面临退役。何光荣趁货车来的机会,给两人各买了一条烟作为礼物。“班里就属他们抽烟多。”他说。

  烟盒的包装上印着蓝色星空。这个牌子的烟,何光荣也没抽过,只是觉得那星空和支普齐的银河有点像。

  最终,两名上等兵谁也没舍得走,都晋升了士官。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让家不再遥远的“锅炉班”

  下士张健在维护氧气设备。亢红然、赵靖松摄

  扎 根

  在支普齐,暖和的季节只是白色冰雪中的一个逗号。

  因为大雪,很多生活中极为简单的事,在这里变得异常复杂。

  那年农历八月十五,大雪突降,山路被堵。

  3天后的夜里,送菜的货车才载着月饼开进来。那天晚点名就一个流程——领月饼。在贺永玺印象中,那是最短的一次晚点名,也是最迟的一个中秋节。

  上尉俞湘剑第一次参加支普齐巡逻时,也遇到大雪。

  那年6月,山谷间落了半米厚的积雪。看到马道被遮住,俞湘剑意识到,自己被困住了。

  “当时我们只穿了秋衣秋裤,又冻又饿,真怕就撂在这了。”俞湘剑说。

  好在同行的民兵找到一条通往附近村庄的路。在那里,官兵和修路工人朝夕相处半个多月后,被直升机接走。

  从空中俯瞰支普齐的群山,俞湘剑明白,要在这里扎根,就必须自给自足。

  于是,官兵们开始修建温室。葫芦瓜、四季豆、黄瓜、西红柿、蒜苗、小白菜……开始在支普齐哨所的大棚里生长。

  一级军士长杨发红尝过一根温室里结出来的黄瓜。“有点甜,水分不算很多。”杨发红说,“咬一口觉得很幸福,舍不得下口。”说话间,他连黄瓜蒂一并吃了。

  后来,上尉祁存年和战友们开始在河谷里种青稞。第一年平整土地,第二年捡石头、施肥、浇水,第三年秋天,青稞终于长出来了。

  绿色,在支普齐尤为珍贵。这里土壤稀少,草和树很难活下去。

  官兵们想了个办法,从河沟里将草皮和土壤铲出来,移植到营区。现在,野狗们喜欢躺在草坪上晒太阳,跟不上羊群的小羊羔会留在这里吃草。

  羊几乎是支普齐食物链最底端的动物。“羊会被雪豹攻击,也容易被狼群叼走。”边巴桑布说。

  边巴桑布是“锅炉班”唯一的藏族士兵,也是支普齐哨所骑术最好的士兵。他顺理成章,承担了放牧的任务。

  这是个辛苦活,一不留神,羊群就会到处乱跑。

  即便如此,边巴桑布还是喜欢放牧。他喜欢在山谷里飞奔着追赶牛羊,指着周围的崇山峻岭,大声地说:“这里全是我的脚印。”

  对边巴桑布来说,最难的是背记法规。“短的还好,长的怎么也记不住。”他挠着头说。

  凌晨3点,朦胧的月色与微弱的路灯交汇,映照出边巴桑布那张坚定的脸庞。“我们坚守在这里,国家才能安定,家人才能过上安稳的生活。”他说,这是每名边防军人的职责。

  前不久,边巴桑布写了份留队申请书。他的汉字写得不好看,却很工整,一笔一画,方方正正。

  戍边守防,要把根扎下去。边巴桑布总听俞湘剑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要给下一代人留下点东西。”

  “锅炉班”每名战友都栽了一棵属于自己的树。上等兵马鹏忠种的是红柳。这种树很有“韧性”,但在支普齐也很难熬过第一个冬天。

  马鹏忠将维生素片化在水里,浇到树根上,再撒一点羊粪,树基本就活下来了。

  这个22岁的男孩称自己是“支普齐最靓的仔”。参军时,他在志愿书上填了边远艰苦地区。

  支普齐哨所草地上的石头、板房内的墙壁,都印着“快乐守防”字样。

  “心态很重要。”马鹏忠说,周末可以跟家里通个视频电话,还能和战友们一起打打游戏,日子就有了盼头。

  支普齐哨所的训练器材基本都是官兵自己做的。马永辉的得意之作是室外的健身器材。“我们自己用角铁、方钢、水泥焊接成的。”他说,“设计图是俞湘剑画的”。

  新兵们用这些器材训练,成绩有了提升。马永辉充满自豪:“没有的东西,我们造;坏了的东西,我们修。”

  晚饭前,支普齐哨所迎来难得的惬意时光。值日员忙着打饭,将一盘盘热菜端到餐桌上。食堂的电视切换到音乐频道,屏幕里的歌手正唱着《怀念青春》。一名战友站在电视前,盯着屏幕。不一会儿,他哼着曲子,身体跟着摇晃起来。

  “饭菜按时出炉,房间温度正好,供电也没问题……”看着一切运转正常,何光荣笑了。

  这,应该就是家的样子。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让家不再遥远的“锅炉班”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21年1月29日第5版)

[责任编辑: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新春佳节临近,古城西安流光溢彩,灯火璀璨,洋溢着浓浓的年味。新春佳节临近,古城西安流光溢彩,灯火璀璨,洋溢着浓浓的年味。新春佳节临近,古城西安流光溢彩,灯火璀璨,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24
1月23日,人们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年宵市场挑选鲜花。1月23日,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年宵市场,穿着航空公司制服的女生在拍摄视频。1月23日,人们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年宵市场挑选鲜花。新华社发(王申 摄)
24
当日,第二届津彩大灯会在天津市水西公园举行亮灯仪式。当日,第二届津彩大灯会在天津市水西公园举行亮灯仪式。当日,第二届津彩大灯会在天津市水西公园举行亮灯仪式。当日,第二届津彩大灯会在天津市水西公园举行亮灯仪式。
23
当日,200余名大部分来自外地的快递员及家属受邀在浙江杭州菜鸟智慧物流网络有限公司总部参加一场“年夜饭”活动,提前在异乡感受春节团聚的温暖。当日,200余名大部分来自外地的快递员及家属受邀在浙江杭州菜鸟智慧物流网络有限公司总部参加一场“年夜饭”活动,提前在异乡感受春节团聚的温暖。
23
地处北部湾海域的涠洲岛是目前已知中国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拥有独特的火山岩景观和海蚀地貌,海景秀美。地处北部湾海域的涠洲岛是目前已知中国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拥有独特的火山岩景观和海蚀地貌,海景秀美。
22
在天津市蓟州区官庄镇南营村,欧阳莎莎和丈夫历剑在大集上选购窗花(1月19日摄)。”  春节将至,欧阳莎莎和历剑夫妇俩一起在天津蓟州赶乡村大集,备新春年货,感受浓浓中国年味。
22
1月20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宋令东在空间站组合体舱外工作的画面。
21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