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2025-11-04 09:41
梁君健
面对AIGC带来的新一轮技术革新,创作者需要适应和拥抱人与技术的共生形态,克服技术壁垒、学习新的创作逻辑,但更重要的是,不断发掘专业创作者的独特价值
当前,人工智能正为影视行业尤其是短剧领域带来巨大活力。自2024年初以来,以即梦、快手为代表的国产AI视频大模型加速迭代,不同机构、不同类型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24年7月上线的《三星堆:未来启示录》,是国内首部获得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科幻短剧集;2025年6月面世的《新世界加载中》,是全球首部AI单元动画故事集;由AI生成的校园爱情短剧《在我心中,你是独一无二》,则是香港TVB等传统影视公司入局AI短剧的代表作。放眼国外,奈飞在2025年推出单集1小时的传统剧集《永航员》,也第一次实现了长剧集对AI生成特效的大规模使用。
人工智能正在从“产品标签”迅速成为影视行业的“基础设施”。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工作流程和创作思路革新,使视听内容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更低成本、更大规模、更快速度的制作,成为短剧行业新常态。据从业者介绍,在确保基本品质的前提下,借助最新人工智能应用,人均一天可以出产1—2集短剧,生产效率提升10倍以上,成本则降低到实景拍摄的1/10以下。
可以说,随着技术进一步迭代和行业内更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生成的视听内容,已经基本达到“可看”“可接受”的质量标准。而如何从“可看”变为“好看”,行业主体和创作主体仍面临挑战。
对行业主体来说,需要迅速摆脱快消品思维,有效整合相关资源,主动建立适应AIGC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今年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倡导探索微短剧创作与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及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业态深度融合。诸多机构和平台也发布了AIGC激励政策。芒果TV面向制作机构、高校、个人等全球创作者,启动“AIGC微短剧创作者生态计划”,通过版权IP、AI工具及资金流量赋能创作者;阅文集团以“AI+漫剧”为引擎,加速盘活网络文学IP储备;昆仑万维发布AI短剧创作平台SkyReels,并通过短剧平台DramaWave开启海外短剧业务板块。
对创作者来说,面对不确定性很高的模型与算法,需要摆脱技术迷信,探索提升艺术品质和文化价值的有效路径。应该看到,在“一键成片”的技术神话背后,虚拟拍摄和制作技术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人工智能带来的关键变化更多在于成本和效率,而非影像水平。对观众端的体验来说,早已成熟的CG(计算机生成图像)特效,依然是高品质的代表。而创新的隐忧则表现在,当所有的创作都变成数据生成和菜单点选的时候,短剧就成了“预制菜”和薄利多销的“走量生意”,来自真实生活的新鲜感和生动性被极大地稀释了。学习AI提示词的过程,实际上也可能被其束缚思路。越是擅于使用AI工具,创作者越需要提醒自己:从鲜活的生活中发现与捕捉,而不只是在大量数据资产基础上模式化地输出。
技术发展始终是为创作服务的。在电影诞生以来的130年间,从无声到有声,从宽银幕到3D,从胶片到数字……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给创作者带来不同程度的震动,但其最终结果,都是影视艺术质量的不断提高。面对AIGC带来的新一轮技术革新,创作者需要适应和拥抱人与技术的共生形态,克服技术壁垒、学习新的创作逻辑,但更重要的是,不断发掘专业创作者的独特价值。一方面,坚守来自传统创作经验的导演意识和精品意识,避免单纯“炫技”式的作品,在AIGC的协助下主动融合多元美学风格,让其成为主题表达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出海和文明互鉴等领域,也都为AIGC短剧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机遇,呼唤着创作者积极承担文化使命,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
QQ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HPV疫苗免费接种,保障群众健康的应时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