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至诚报国的赤子之心在这里跳动

  听,至诚报国的赤子之心在这里跳动

  ——走进吉林大学黄大年纪念馆

  吉林大学地质宫507室。

  这里是已故的战略科学家、吉林大学教授黄大年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从前彻夜通亮的灯光仿佛从未熄灭。在师生们的心里,黄大年老师也从未离开。

  2017年9月,吉林大学将黄大年生前办公室原址改建为现在的黄大年纪念馆。“整个纪念馆300余平方米,分为办公室、荣誉室和图片实物展区3个部分,再现黄大年为科研事业奉献的一生。”黄大年曾经的助手、黄大年纪念馆副馆长、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于平说。

  站在这里,桌子上微微卷起的书角,一张张写满字迹的行程表,还有那面鲜红的党旗,都在无声地记录着一位以身许国的科学家“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信念。在陈列柜里,一份入党申请书格外引人注目:“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着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2009年,黄大年回到母校工作,在第一时间就向党组织提出恢复他因出国而中断的党籍。2017年1月,黄大年同志被正式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7月1日,中共中央追授黄大年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回国之初,黄大年带领的团队重点攻关国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测仪器,他意识到,“不少重大科研成果的突破,都藏在放松环境的思想碰撞里”。他特意向学校申请了一个杂物间,并亲手将其改造成“茶思屋”,不仅提供免费的茶水咖啡,还能让师生们在这里“慢下来,想一想”。

  现在,黄大年纪念馆对面的509室成了这间茶思屋,也成了黄大年精神的延伸。“在黄大年茶思屋里,不仅有科研的畅想,更有对未来科技发展的一种谋划和预言。”于平说。

  2025年9月8日,吉林大学中心校区鼎新图书馆7楼气氛热烈,学校5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及代表依次发言,交流教学科研心得——一间全新的黄大年茶思屋正式投入使用。地质宫茶思屋是科技攻坚的地理坐标,而鼎新茶思屋是薪火相传的精神印记。

  黄大年在世时,常谈起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他曾在朋友圈提出“黄大年之问”——“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当你面临同样选择时,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

  黄大年勇攀科学高峰,加速推动中国深探事业,用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年的道路。他用自己的一生,向党、向人民回答了“黄大年之问”。而这答案,今天的我们在黄大年纪念馆里可以探寻一二。

  如今,吉林大学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刷新亚洲纪录,航空重力梯度仪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5支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自2017年“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活动创建以来,来自全国的4批共800个教师团队获评。

  “黄大年纪念馆建设和开放的最重要意义是,让大家从实物、资料和环境中感受科学家生前为国家、社会、学校和人才培养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同时让参观者特别是年轻人能够感受到‘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家国情怀。”于平说。(本报记者 杜亚丽 李莹 通讯员 冯子宸 潘懿)

[ 责任编辑:邱晓琴 ]
您此时的心情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