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情感共鸣,民乐很潮!

  记者 吴桐

  刚刚结束在悉尼和墨尔本的巡演,上海民族乐团《海上生民乐》将于10月21日、22日在重庆国泰艺术中心参演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角逐第十八届文华奖。

  首演于2016年的《海上生民乐》,展现古典音乐的当代表达、中国音乐的国际表达。多媒体音乐现场、民族管弦音乐会、民族室内乐等不同版本,凸显海派民乐的开放包容。《海上生民乐》音乐会版曾先后赴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泰国、以色列等地巡演,引发各国观众的共鸣。

  即将亮相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通过音乐、建筑、光影的有机交响,打造出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盛宴。自2021年首演以来已完成6轮140场演出,不仅创造了国乐驻演的新纪录,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当代国乐创新的标杆之作。

  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

  《海上生民乐》每首乐曲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密码,共同构成中华美学的当代表达。这些作品绝非简单的文化符号堆砌,而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开场曲《汲古》以距今九千年的骨笛启幕,这件中国最古老的吹管乐器发出质朴悠远的声音,随后篪、箫、笛等传统吹管乐器次第登场,展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生命力。

  《离歌》以琵琶演绎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在《十面埋伏》与《霸王别姬》的经典旋律中,诉说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乐团琵琶首席俞冰回忆:“最初《离歌》又名《虞兮》,是琵琶独奏版本,后来有了双琵琶重奏版本,音乐更加充盈饱满,表现力更加丰富。”

  唢呐与电声《穿越》的三人唢呐特别版、《蜂飞》的多人特别版,也为演出增添了更多惊喜。唢呐演奏家胡晨韵说:“无论是哪个版本的《穿越》,每次演绎都是一次新的尝试。我们不仅在音乐上呼应,更在气息、技巧和情绪上彼此激发,让唢呐的声音冲破既定想象,真正‘穿越’时空的界限。”

  打破民乐受众边界

  《海上生民乐》的成功不仅体现在艺术创新上,更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民乐的受众边界。演出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动范例。

  在上海本地,演出已培养出一批忠实的“民乐迷”。观众张衡已经是第五次观看《海上生民乐》:“每次观看都像打开一个新的文化密码箱,总能发现新的艺术惊喜。这已经成为我每年夏天最期待的文化仪式。”像张衡这样的“回头客”不在少数,有观众说,自己的孩子正是在观看演出后,被民族乐器的魅力深深吸引,开始学习古筝。

  暑期档,外地游客构成了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家长特意将《海上生民乐》列入上海之行的“打卡清单”。更令人惊喜的是,观众席中不乏“洋面孔”——不少外国观众利用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专程前来。年轻的美国观众莉乐说:“这场演出改变了我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知,原来它们可以如此现代、如此震撼!”

  在社交媒体上,许多观众自发分享着《海上生民乐》的观演体验。有观众评价:“这不是一场普通的音乐会,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原来民乐可以这么‘潮’,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

  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

  完成140场演出对任何表演团体都是巨大挑战,而《海上生民乐》团队将每一场演出都视为新的艺术探索。“我们珍视每一次登台的机会,将其视为一次对艺术精进的探索,一次对文化表达的淬炼,一次与观众心灵对话的珍贵尝试。”乐团团长罗小慈说,“我们努力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求让每一次呈现都比上一次更纯粹、更动人、更能抵达人心深处那共同的情感家园。”

  竹笛声部首席金锴说:“每一场都是新的一场,每一场都能让我们沉淀、积累、成长。”古筝演奏家陆莎说,“音乐是活的,每一声呼吸、每一个音符的情感都是当下最真实的流露。每一次登台,都是一次全新的、与观众独一无二的情感共鸣。”

  多媒体、灯光、服装等环节也在一场场演出中不断进行调节和改变。导演马俊丰说:“我们坚守了以音乐为核心的创作底线,同时拓展嫁接其他表现形式,清晰自由地将海派音乐自身的美和变化传递给现场观众。”

  从视觉氛围的营造到细节之处的精雕细琢,《海上生民乐》不断优化。正是这种全方位、多维度的自我超越,让《海上生民乐》始终保持艺术的鲜活与感染力,真正实现“常演常新”。

[ 责任编辑:张晓荣 ]
您此时的心情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