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能否点亮中国现当代舞蹈的前路

  ■文汇报记者 宣晶

  中国现当代舞蹈将奔向何方?昨天,2025SIDCT当代青年舞蹈双年展(以下简称“双年展”)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以下简称“国舞剧场”)落幕,以“薪火”为主题交出答卷。舞蹈剧场《蝴蝶岛》压轴登场,作品由户外舞台和剧场演出两部分组成,邀请观众成为“岛屿”的见证者、参与者。“沉浸式互动设计,让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共同编织跨域共生仪式的‘岛民’。”编导、二高表演舞蹈工作室总监何其沃说。

  为期5天的双年展中,来自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位艺术节总监、剧场掌门人和策展人组成“鉴舞天团”,与中国新生代舞者深度对话。《萨蒂之名·春之祭》《尤物公园》《俑Ⅲ》《神曲·少数·浅笑》《民间的舞蹈》《隐匿的风景》《蝴蝶岛》等7部作品先后登台,我们既可以看到对身体表达可能性的探索与实践,也可以看到传统中国肢体语汇的当代呈现。国舞剧场副总经理兼节目总监陈理表示:“中国现当代舞融入了传统文化,碰撞着潮流概念。比如《俑Ⅲ》借鉴了千年前的汉唐舞蹈,《神曲》舒展着140平方米的巨幅长裙,这些是很多海外嘉宾没有见过的。”

  打开怀抱,尽情感受

  傍晚时分,骤雨初歇,暑意稍解。国舞剧场门口的广场上,突然出现了一群“奇怪”舞者:小伙子装扮成“美人鱼”,躺倒在喷水池边;大姑娘穿着运动衫,做了一套广播体操;“钓鱼佬”手持鱼竿,围着花坛打转……《蝴蝶岛》悄然开场了。“有点‘不明觉厉’(网络用语,表示‘不明白在说什么,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或许这就是现代舞的独特表达。”围观的路人坦言,“打开怀抱,尽情感受吧!”

  对于观众的困惑,编导何其沃解释说,几年前的居家期间,曾组织了一系列在线研讨会、会议和直播活动。“当时,所有成员通过屏幕与外界交流。通过彼此的分享和支持,我们重新建立了联系。我相信,即便在深渊的深处,也存在着一条宽广的路径,只要你勇敢地踏上它。”

  舞台与现实的边界日渐模糊,似乎成了现当代舞的一种趋势。宋欣欣、王姝欢编导的《尤物公园》不仅将观众请到舞台上,还在部分环节开放拍照、喊麦,拓展自由探索的空间。“因为有了观众,《尤物公园》才有了生命。”宋欣欣说,自己从未与观众如此贴近,“审视近了,笑声与沉默也近了”。

  “充满创意的舞蹈剧场,每一次反转都出人意料。”德国黑森州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布鲁诺·海恩德里克斯就坐在记者身边,他饶有兴趣地看完了2个多小时的整场《尤物公园》,后半段甚至跑到舞台中央,跟随宋欣欣快乐起舞。“所有的肢体表演都为了这个剧场度身定制,将有限空间运用到了极致,不过巡演的难度会很大。表演中还有大段的中文对白,我可能错过了什么重要信息,有些遗憾。”

  搭建温暖而宽阔的桥

  在2019年的首届双年展上,谢欣舞蹈剧场上演了《一撇一捺》;今年,这位青年舞蹈家带来了新作《萨蒂之名·春之祭》。“把一部全新作品献给来自全球的嘉宾,我很兴奋,也会紧张。”在谢欣眼中,双年展是一座温暖而宽阔的桥,“这些艺术节总监、剧院掌门人常年游走于不同国家,难得聚拢在一起。这次他们集体来到中国上海,一次性看见如此多元的新作,为中国舞蹈走向国际提供了更多可能。”

  布鲁诺是国舞剧场的老朋友。2019年,他来沪参加首届双年展,认识了谢欣,并委约其进行舞蹈创作。“我非常喜欢谢欣的作品,她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身体律动。”布鲁诺告诉记者,具有符号性的肢体语言是中外艺术家合作的基础,跨文化的对话交流是双方达成共情的核心。今年,他再次受邀来到双年展。“短短五天,看到那么多部作品,太让人兴奋了。平时,想看完这些演出,大概要四处奔波一个月,而我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布鲁诺认为,双年展为推广中国现当代舞蹈提供了一个难得且独特的机会,“在这里,我发现了新的艺术声音,看到中国当代舞蹈家的精神力量。”

  本届双年展通过主舞台展演、片段展示、推介会、主旨论坛、影像放映、工作坊、户外舞台等板块内容,吸引了超3000位观众,还有千余人参与了各类活动。在自由的语境下,中国青年编导的创造力得以尽情绽放。现代舞《浅笑》的编导彭珏非坦言:“于我而言,双年展是‘被看见’和‘去对话’的珍贵平台。这些作品或许仍带着实验阶段的青涩,却也承载着不曾褪去的天真。”编导余锦鹰则带来了极具中国色彩的《神曲》,“未来,会出现更多生猛、有野心、有生命力、有远大理想的年轻编导,创造拥有中国独特语言的东方美学作品。”

[ 责任编辑:张晓荣 ]
您此时的心情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