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不知不觉冒出了许多“小红痣”,有人说是皮肤衰老的表现,也有人说是肝脏出现了问题。这些“小红痣”看着类似,其实各有不同,有些可能真是疾病的预警信号。
皮肤上常见的“小红痣”大多为血管性病变(如婴幼儿血管瘤、樱桃样血管瘤、蜘蛛痣)和出血性疾病(如紫癜),其本质是血管内皮增生、血管扩张或红细胞外渗。
樱桃样血管瘤
樱桃样血管瘤又称老年性血管瘤,在老年人群中比较常见,但并非老年人“专属”,中青年人身上也可能出现。其外观特征明显:主要长在躯干或上肢;通常表现为桃红色半球形丘疹,大小1~5毫米;边界清晰,表面光滑,用手按压不褪色;不痛不痒,一般不会自行消退。
樱桃样血管瘤一般是良性病变,是皮肤老化的正常表现,绝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处理。
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抓挠摩擦,防止破溃出血。如果感觉影响美观,可采取激光、冷冻等物理治疗方式将其去除。
先天性血管瘤
先天性血管瘤好发于婴幼儿,是血管内皮细胞及周围组织的良性增殖性疾病,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良性血管肿瘤,发病率约为4.5%,多发生在出生后的数周内。
尽管带一个“瘤”字,但先天性血管瘤其实是过度增殖的血管内皮细胞,里面流动着血液。
婴幼儿血管瘤多为头、面、颈部的单发病灶,偶见多发病灶。
对于低风险的小病灶,建议先观察,大部分会自行消退。
如果长在眼周、口鼻等“危险区”,或者短时间内快速增大,可以采用药物、激光治疗。1岁前是黄金干预期,可减少合并症风险。
蜘蛛痣
蜘蛛痣是一种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形成的血管性病变,因其形似蜘蛛而得名,多发于面部及躯干上部。其典型表现为:用棉签按压中心红点时,蜘蛛形态消失(因血流暂时阻断),松开后迅速恢复原状。这也是和樱桃样血管瘤的主要鉴别点。
蜘蛛痣本身是良性病变,其形成与雌激素浓度增加有关。之所以有传言“蜘蛛痣=肝癌”,是因为肝功能异常时,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出现障碍,导致雌激素在体内滞留,进而导致体表小动脉及其分支高度扩张。
因此,发现蜘蛛痣时,需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判断。如果是健康年轻人或者孕妇单发无症状蜘蛛痣,可以进行观察;如果是肝炎患者、长期酗酒人群,建议进行肝功能及影像检查,排除潜在疾病;如果短时间内出现多个蜘蛛痣,同时伴有皮肤或黏膜黄染、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须及时就医排除肝脏病变。
紫癜
紫癜是一种皮肤或黏膜的出血性损害,由血管通透性或脆性增加后红细胞外渗所致,压之不褪色。根据其皮损面积可分为瘀点(直径<2毫米)、瘀斑(直径≥2毫米)。
根据成因不同,紫癜可分为过敏性紫癜、压力性紫癜、色素性紫癜,以及凝血功能异常等系统性疾病的紫癜皮损。
皮肤科重点关注的是过敏性紫癜,这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主要出现在双下肢,呈现出血性的斑丘疹,可伴有腹痛、关节疼痛、肾脏损害等,确诊后应积极治疗。
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皮肤性病科 申晨
整理:健康报特约记者 聂文闻 通讯员 熊婉婷
来源: 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