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与大便次数有关?研究发现:寿命长的人,每天排便在这个次数

光明网 显示图片

  老王今年65岁了,退休后生活规律,每天晨练、按时吃饭,可就是有一个难言之隐——便秘,从原来的每天一次,变成了三四天才排便一次,每次都跟打仗似的,难受得不行。

  刚开始老王还想着年纪大了,这很正常,谁知道在半年后的体检中,医生发现他的血压、血糖都有所升高,肠镜检查还发现了两个小息肉。

  医生严肃地说:“您这便秘可不是小事,长期便秘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而且肠道息肉、甚至肠癌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

  老王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这小小的排便问题,怎么还跟寿命挂上钩了呢?

  排便频率其实和我们的健康紧密相连,它就像身体的一个“健康信号灯”,那排便到底和寿命有怎样的关系?最佳排便次数究竟是多少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01、便秘不是小事,它正在“偷走”你的寿命

  很多中老年朋友认为,便秘只是个小毛病,忍一忍就过去了,但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事实远非如此。

  北京协和医院一项历时5年的大型调查发现:长期便秘人群的慢性病发生率比排便规律者高出1.8倍,其中,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38%,糖尿病风险增加31%,认知功能下降风险增加26%。

  更令人担心的是,《柳叶刀》医学期刊研究显示:结肠癌患者中,超过48%的人都有10年以上的便秘史。

  为什么便秘会影响全身健康?当粪便在肠道停留超过48小时,有害物质——吲哚、粪臭素、氨等毒性代谢产物会被反复吸收入血。

  这些毒素像“隐形杀手”一样,持续刺激血管壁,导致慢性炎症,加速衰老进程。

  同时,肠道菌群严重失衡,有益菌大量减少,有害菌疯狂繁殖,破坏肠道屏障功能,削弱免疫系统,这就是便秘的人更容易生病、老得更快的根本原因。

  02、最佳排便频率竟然是这个数字

  那么,到底多久排便一次才算健康?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项长达12年、涉及69,000名参与者的大型研究给出了明确答案:每天排便1次的人群,各项健康指标最佳,死亡率最低。

  研究数据显示:

  每天1次排便:心血管疾病风险最低,代谢功能最稳定;

  每天2-3次:风险略有增加,但仍然属于正常;

  每2-3天1次:慢性病风险增加32%;

  每周少于3次:被定义为便秘,疾病风险显著上升。

  更关键的发现是:不仅要看频率,规律性同样重要,那些每天固定时间排便、形状呈“香蕉状”、排便轻松自然的人,平均寿命比便秘人群长3.4年。

  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证实:对2万名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10年追踪发现,每天晨起规律排便的人群,患慢性病的几率比不规律的人低37%。

  03、判断标准:你的排便是否达到“长寿标准”?

  如何判断自己的排便是否健康?医学上有一套“黄金标准”:

  1、频率标准

  最佳状态是每天1次而且时间相对固定,正常范围为每天3次到每周3次之间,如果突然改变原有规律,或者每周少于3次,就需要警惕了。

  2、形状质地标准

  健康的大便应该呈香蕉状长条形,颜色为黄褐色或棕褐色,质地软硬适中、表面光滑,气味有一定臭味但不刺鼻,这种形状说明肠道蠕动正常,水分吸收适度。

  3、排便过程标准

  整个排便过程应该在3-5分钟内完成,感觉轻松自然无需用力,排便后有彻底排空的舒适感,如果需要长时间蹲坐或用力过度,都提示肠道功能异常。

  特别提醒:如果您原本排便规律,最近出现排便习惯突然改变超过2周、大便带血或颜色发黑、排便时持续疼痛等情况,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04、长寿密码:4步打造完美排便习惯

  1、建立晨起排便生物钟

  每天固定时间起床,误差不超过30分钟,起床后立即喝300-500ml温开水。

  15-20分钟后,无论有无便意都去厕所坐5-10分钟,坚持21天生物钟就会建立,晨起喝水可以激活胃结肠反射,促进肠道蠕动。

  2、优化膳食纤维摄入

  合理搭配可溶性纤维和不溶性纤维,推荐燕麦、苹果、胡萝卜、豆类等富含可溶性纤维的食物,配合芹菜、韭菜、全麦制品等。

  同时多吃洋葱、大蒜、香蕉等益生元食物,但要循序渐进增加摄入量。

寿命与大便次数有关?研究发现:寿命长的人,每天排便在这个次数

  3、激活肠道动力

  每晚睡前顺时针按摩腹部10分钟,每天做20-30个深蹲促进盆底肌运动,饭后1小时慢走30分钟,久坐是便秘的重要诱因,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

  4、避开便秘陷阱

  有便意时立即排便不要强忍,排便时要专心致志,避免玩手机,不要屏气用力,减少精加工食品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排便虽是生活小事,却关乎生命质量,记住这个“长寿密码”:每天1次,晨起排便,形如香蕉,轻松自然,坚持健康的排便习惯,能让我们告别便秘,为健康长寿助力。

  从今天开始,多关注自己的排便规律,用心呵护肠道,用积极的行动拥抱健康与长久的幸福。

来源: 24节气健康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