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出伏|秋声已如许,残暑何足驱

光明网 显示图片

  好事随秋至

  往日同伏出

  8月19日正式出伏,一年中暑气最盛的日子要结束了,丝丝秋意开始浮现,我们也有了新的期待。

  在出伏日,小普来和大家聊聊出伏后的休养,愿大家在夏日终点,好事随秋至,往事同伏出,蓄养身体,以迎新季!

  “秋包伏”是什么

  今年的末伏时间为8月9日至8月18日。天津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介绍:“末伏指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民间素有‘秋后一庚入末伏’之说。”民俗理念认为,如果末伏在立秋这天之后,那么俗称“秋包伏”;如果立秋当日正好入末伏,也就是说立秋当天恰逢庚日,那么就叫“伏包秋”。

  立秋当天正逢庚日比较少见,而多数情况下进末伏的时间往往在立秋这天之后。以今年为例,立秋是8月7日,往后找到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9日,这一天就是末伏的第一天。由于今年进末伏的时间在立秋之后的两日,即俗称的“秋包伏”。

今日出伏|秋声已如许,残暑何足驱

  源于此,民间也产生了不少民谚、俗语和老话,如“伏包秋凉飕飕;秋包伏热死牛”“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等等。那么,“秋包伏”真的会热得哭吗?

  “古人根据生活与劳动实践总结出来的这些老话或谚语也是一种经验之谈,常常蕴含几分道理,但我国地域辽阔,再加上长期以来气候变化波动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具体情况还应具体分析。”由国庆说。

  出伏有“三防”

  出伏后,要特别注意防“秋老虎”咬人、防秋燥伤人、防秋乏找人。

  01

  防“秋老虎”咬人

  出伏后,天气热不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秋老虎”是否发威。所谓“秋老虎”是指出伏后短时间会热到35摄氏度以上的天气,持续半个月至一个月不等,大多发生在每年公历8月下旬至9月上旬,气候特征是早晚稍清凉,而午后则高温暴晒,整体上气温较高,比较闷热。

今日出伏|秋声已如许,残暑何足驱

  2

  防秋燥伤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王乐介绍,立秋后天气渐趋干燥,中医称 “秋燥”。肺喜润恶燥,且与皮肤、鼻子关联紧密。季节交替时湿度大幅下降,这种湿度的落差会导致我们人体首先出现肺系或者是皮肤的体表不适感,包括干咳少痰、鼻腔干燥、皮肤干涩甚至瘙痒等情况。

今日出伏|秋声已如许,残暑何足驱

  03

  防秋乏找人

  此外,人的身体经过一个夏天的消耗后,此时到了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容易产生疲惫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秋乏”。

  “秋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属于疾病。

  从中医的角度讲,“秋乏”是阴阳消长的结果。伴随夏秋季节转化的是阴阳的消长更迭,从夏至节气始,阴气日盛,阳气渐衰,由于阴气主收敛、收藏,脏腑功能活动减弱,相应的,人体外部表现为倦怠乏力。

  从内分泌角度讲,气温骤然降低,身体代谢功能下降,新陈代谢不活跃,产生乏力。

  那么,出伏后该如何好好休养呢?

今日出伏|秋声已如许,残暑何足驱

今日出伏|秋声已如许,残暑何足驱

  出伏后如何休养?记住这五点

  吃得润一点

  这个时节,饮食重点在于润,可以多吃润燥的食物,如:百合、蜂蜜、梨、银耳、牛奶等;多吃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如西红柿、芹菜、萝卜等。建议尽量少吃或不吃燥热、油炸、肥腻的食物,冰镇西瓜、冰激凌等食物也最好减少。

今日出伏|秋声已如许,残暑何足驱

  喝水多一点

  预防秋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喝水,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最好都能喝一杯。此外,还可以多喝点茶,如荷叶茶、玫瑰花茶等。晚上喝蜂蜜水是个不错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润肺祛燥,还可以缓解因秋燥引起的肠道不畅等症状。

  心情好一点

  出伏之后,自然环境开始萧条、干燥,人的心情也很容易受其影响,产生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要注意静心平气,尽量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可以锻炼但运动量不宜过大,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可选择平缓轻松、出汗较少的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八段锦等。

今日出伏|秋声已如许,残暑何足驱

  睡得早一点

  我们常常说“春困秋乏”,出伏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无力,但这是换季时的正常现象,不必过于担心。要减缓秋乏,睡眠尤其要充足,专家建议相较夏季可以增加一小时的睡眠,或者通过午睡来增加睡眠。此外,也要注意早睡早起,少熬夜。

  通风勤一点

  出伏后,气温逐渐下降,雨水逐渐增多,空气中的霉菌遇到适宜条件,会在媒介物上繁殖。要注意勤通风,可以选个晴朗的日子,把衣物、床单等取出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多晒一晒,注意保持一定间隔。

今日出伏|秋声已如许,残暑何足驱

  暑热将歇,秋待上场,由夏入秋的这段时间,是这样一个有点含糊、带着不舍的时节。不知不觉间,季节已经换了名字。过去的三伏,有高温和热浪的洗礼,但也让我们积蓄了许多能量,逐渐走向丰硕和成熟。

  季节翻篇,小普愿您万事朝前看,将烦恼留在夏天,在秋天遇见新的风景和故事。

  THE END

  本篇由京社科综合创编,资料和图片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央视少儿、科普中国、健康时报微信公众号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今日出伏|秋声已如许,残暑何足驱

今日出伏|秋声已如许,残暑何足驱

来源: 京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