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过它的站出来!
绚烂、解压、多巴胺······
懂的都懂
这个“水宝宝”
在孩子圈里很流行
还是很多“大宝宝”的童年回忆
遇水就会迅速膨胀变大
最大甚至可达鸡蛋大小
警钟再次敲响
它潜在的危害不容忽视
↓↓
“医生,快来看看!宝宝不吃不喝,还吐黄水。”
近日,深圳市儿童医院病房收治了一个11个月大的宝宝小玥(化名)。值班医生刚接手,家长就焦急地介绍起病情——
两天前,大宝和二宝在家中玩“水宝宝”。
玩着玩着,小玥顺手将一粒“水宝宝”塞进了嘴巴。一旁的奶奶赶紧上前,伸手去抠她的嘴巴,想把东西抠出来。
“水宝宝”,左边是原始形态,右边是吸水后。
然而,这小东西已经被小玥咽下去了,怎么也抠不出来。
当时,一家人也没太当回事——
“也就是个小东西,应该能拉出来,没啥大不了的”。
没想到,很快就出大事了:
第二天晚上,小玥一吃东西就吐。吃奶吐,喝水吐,吃辅食也吐。到后来,就算没有吃东西,还是吐。甚至,连黄绿色的胃液都吐出来了!
转入深圳市儿童医院后,CT显示,小玥的小肠上段有明显扩张的情况,远端则是正常的干瘪状;而B超则显示,她的腹腔内有一个3.0×2.5cm的球状物。
经医生诊断,这就是肠梗阻。
这时,小玥的情况已经很严重了:
脱水
“球状物”堵住了肠道,孩子吃啥吐啥,体内液体严重丢失。如果严重脱水,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肠穿孔
长时间的肠梗阻,会导致肠道缺血坏死、肠穿孔,也会有性命危险。
紧急开腹手术后,划开肠壁,一个蓝褐色的小圆球掉了出来。
它就像一颗剥了皮的葡萄。用镊子夹它时,滑溜溜的,还特别脆。没错,就是“水宝宝”。
4cm大的“水宝宝”
打开“堰塞湖”后,积攒了3天的粑粑,也随之喷涌而出。宝宝鼓胀的腹部,迅速瘪了下来。
术后,小玥的病情一天天好转,胃肠道功能日渐改善。
回想起这段“至暗时刻”,玥爸又是后悔,又是感叹:“没想到,这么个小东西,差点要了孩子的命!”
Q弹软糯的“水宝宝”
一旦误食就变身“宝宝杀手”
“水宝宝”,
绝对是个“毒宝宝”。
这种亮晶晶、圆溜溜、颜色漂亮,
摸起来像果冻的小玩意,
可能是“孩子杀手”
01
成分有毒
“水宝宝”是一种吸水性树脂,一般用淀粉混合丙烯腈或丙烯酸酯制成,而丙烯腈和丙烯酸酯都有一定的毒性。
02
外观诱人易被吞食
“水宝宝”的样子像果冻和糖果一样,小朋友容易把它当成好吃的。而且,它还贼便宜,几块钱一包,小孩子很难不动心。
03
危害性强
误吞或吸入呼吸道后,“水宝宝”吸水膨胀,可能堵塞呼吸道导致窒息;进入消化道后,会导致肠梗阻、肠管扩张,可能引起继发感染、水电解质紊乱等,甚至会造成肠穿孔、肠坏死,随时有生命危险。
此外,“水宝宝”的碎片附着在手指上,孩子揉眼时,可能导致晶体感染,甚至引起失明。
网上搜索发现
误吞“水宝宝”差点没命的娃
真是太多太多了
多家零售商停售“水宝宝”
据此前报道,2023年,亚马逊、沃尔玛和塔吉特三家美国知名零售商,相继发表声明称,由于存在安全隐患,将停止销售儿童水珠产品。
美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指出,幼儿在玩耍时会误吞水珠,造成身体严重不适、引发呕吐和脱水症状,有的甚至危及生命。此外,水珠也有可能进入孩子的耳朵,导致听力受损甚至完全丧失。
数据显示,在2016年至2022年期间,全美约有7800名幼儿因玩耍水珠时发生紧急状况而被送医治疗。来自新泽西州的美国国会众议员已在上个月提议立法,禁止在全美范围内销售所有供儿童使用的水珠产品。
为了孩子的健康,
家长们平时要长点心:
1. 用作盆栽保水的“水宝宝”不是玩具!不要当作玩具购买和给儿童玩耍;
2. 弹射玩具中作为弹射物使用的吸水弹、软珠弹,与“水宝宝”属于同类产品,不符合现行玩具安全标准,不要购买和玩耍。
3. 如果家长发现儿童误吞“水宝宝”产品,千万不要给孩子喝水,也不要尝试牛奶等偏方催吐,避免加速“水宝宝”在体内的膨胀速度,应立即送医进行救治。
万一孩子不慎吃了不该吃的东西,
不要心存侥幸。
异物进了娃的肚子,不一定可以顺利拉出来,一定要尽快到医院就诊,请医生评估,全力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以免延误病情和治疗时机。
综合丨广州日报、深圳市儿童医院、健康广东、央视财经
来源: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