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以来
上海地铁进一步扩大
"闸机常开门"模式的试点范围
目前总计覆盖
19条线路、123个车站
这一新模式
原本意在实现 "无感通行"
提升整体通行效率
然而
默认敞开的闸机状态却让
儿童乘客陷入了新的困境
有市民反映
因闸机扇门处于常开状态
自家小朋友误以为"门开着就能走"
导致被突然闭合的闸门“抓娃娃”
让他们在通过闸机时 "越走越怕"
在社交平台上
"地铁闸机夹孩子"
也成为许多上海家长
交流中的高频词
记者实探:地铁新规带来的儿童通行之困
记者实地探访多个"闸机常开门"试点地铁站看到,相关闸机虽有"绿灯通行、红灯止步"的亮灯指示,且在关门时会同步发出警报提示音,但关于进出时限并无明确提醒。
儿童因难以把握进出闸机时机
而被拦、被撞的情况
确实不少
↓↓↓
有的孩子因晚一步出站
反复几次尝试冲过闸机被拦
最后不得不从下方缝隙钻过
也有的孩子先一步冲出闸机
结果反把家长关在身后
还有年纪较小的孩子因为害怕
不敢通过常开闸机
在闸机前大声哭闹
此外,一些不熟悉闸机运作的乘客,例如初来乍到的外国游客,也误认为常开门闸机可以免费通过,从而在进出站时受到"阻碍"。
上海地铁工作人员:
有被夹的,但是少,冲过去都有的,其实关门速度调得不是很激烈,也没有那么灵敏,所以说夹得算比较慢的,都比较为乘客着想。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闸机开着都以为免费,我们会提醒,照常刷卡进站。
地铁通行如何实现“儿童友好”?
在昨晚(8月11日)的《夜线约见》栏目中,上海开放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伊晓婷表示,目前,这种"闸机常开门"模式越来越常见,但因为灵敏度的原因,自己还是会选择走传统样式的闸机。
对于很多孩子和不熟悉的游客都有被突然关闭的常开闸机门吓到的现象,伊晓婷表示,推出无感通行是为了提高通行效率,但通过这种“夹住”的方式来拦截没刷卡的乘客,还不如取消“夹住”这道程序,改用其他方式拦截。因为不管夹的这个力度多少,始终会有安全隐患的,当安全和效率有了冲突,肯定还是要首选安全的。
对于很多人并不清楚闸机到底该怎么使用的问题,伊晓婷认为,如何使用闸机的告知方面,还是要采取更多的方式。比如,在闸机旁边有一个更清晰的图示,让乘客更容易理解。
事实上,"闸机常开模式"广泛推行后,上海地铁曾发布提醒称,身高在1米3及以下的儿童通过常开门模式下的闸机时,建议要有家长陪同,并求助工作人员使用专用通道,以免发生危险。
官方发布的温馨提示
这跟专用通道的设计分不开关系。因为上海地铁的专用通道基本都设置于服务台旁,一般距离闸机入口存在一定距离。因此,很多家长为了图方便,就带着孩子从闸机入口处"一起过"。
今年5月,有市人大代表提出,上海地铁的检票口缺乏儿童友好通道。此前,也媒体报道称,三杆闸机也容易发生孩子被打到的情况。
伊晓婷认为,地铁方面从管理者便捷性的角度去设计这个通道,没有考虑到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对此,伊晓婷建议设置一个紧挨着家长通道的儿童专用通道。
国内一些城市已经提供了
可借鉴的“儿童友好”思路
↓↓↓
在苏州、沈阳等地的地铁枢纽站点,设置了标识清晰的、印有可爱动画图案、并配“儿童专属”文字的“儿童专属通道”,家长和孩子能够一眼识别目标通道,通道旁也常有工作人员主动引导带小孩的家庭使用。
广州“羊城通”则为符合条件的小朋友制作专属地铁卡,当孩子在专用通道或工作人员协助下刷卡通行时,其特殊的卡种信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系统识别,进一步强化“儿童友好”的服务闭环。
沈阳多个地铁站设置了儿童专用通道;广州羊城通开通“儿童卡”业务。
一道闸机
考验的不仅是技术灵敏度
更是城市文明的温度与高度
不妨考虑从系统化、
更具人文关怀的维度进行规划
切实解决上海地铁
“小乘客”的闸机困境
坊友们带娃出行的时候
又被闸机“拒之门外”吗?
你有什么建议或意见吗?
来源: 新闻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