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我国多地迎来高温“烘烤”,但最令人惊讶的是,连一向被誉为“中国冷极”的漠河也难逃酷暑侵袭。
漠河作为中国的“北极村”,长久以来,都是人们首选的避暑胜地。但今年,来漠河避暑的游客却惊呼“要中暑了!”。《中国新闻周刊》也发文称“漠河,都要装空调了?”。
气象数据显示,从2024年开始,漠河的高温天气明显增多,曾突然出现连续多日 的37—38℃的高温。而在今年6月的22日至29日最高气温更是攀升至36—37℃,刷新了许多人的认知。
漠河北极村。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01
漠河为何“发烧”?天气现象与气候背景相关
要理解漠河的这次高温,我们首先要区分“天气”和“气候”两个概念。天气是指短时间(几小时到几天)的大气状况,而气候则是长时间(数十年或更长)天气的平均状态。漠河的一周时间尺度高温,是一个具体的天气事件。但其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则深刻地反映了气候变化的背景。
辽宁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首席预报员耿世波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此次漠河突然升温,直接原因是受到了西风带暖高压系统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的双重影响。这两个强大的高压系统像两个巨大的“锅盖”,严密地罩在北方地区上空,导致热空气下沉、增温,且难以消散。
为什么今年的“锅盖”格外凶猛?这就要归咎于全球变暖这个大背景。全球变暖让大气系统积蓄了更多能量,如同给高压系统打了“兴奋剂”,使其强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同时,本应南下带来清凉的极地冷空气,也因北极地区加速变暖而“战斗力下降”。简单来说,全球变暖让原本偶尔出现的“蒸桑拿”天气,变成了功率大、时间长的“桑拿房”模式。
02
历史上的气候波动:节奏不同,警示相通
地球的气候并非一成不变。在地质历史的长河中,气候波动是常态。以全新世为例,地球也经历过数次显著的气候突变。全新世是地球历史上最 “年轻” 的地质年代,从大约1.17万年前一直延续至今。
根据我国科学家何文雨、旺罗发表在《地质评论》中的一篇论文,在全新世的主题旋律中,有三段影响深远的“气候突变”。
这是全新世的气候景象。图片来源:引导AI绘制
第一次变奏是第四纪冰期时覆盖北美大陆北部的大规模冰川——劳伦泰冰盖融化所引发的“北半球寒潮”。
这次气候突变发生在约8200年前,是全新世早期最显著的一次快速降温事件。北半球高纬度地区骤冷,欧洲平均气温下降3-5℃,北美降温更明显。这场突如其来的寒潮一冻就是一两百年——那会儿刚学会种麦子的欧洲人,眼睁睁看着庄稼在地里冻成冰碴;北美平原上的狩猎者发现,以前追着跑的猎物全不见了踪影,只能扛着长矛往温暖的南方挪窝。
庄稼被冻、狩猎者南迁。图片来源:引导AI生成
第二次变奏是发生在约4200年前,是全新世中期一场波及全球的 “干旱降温套餐”。那时处于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正在进入鼎盛之后的转折期。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统堪称当时的奇迹,却在此次干旱与降温中受到冲击。依赖水网的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受到严重影响,良渚文化最终走向衰落。
第三次变奏被称作“小冰期”——是火山与太阳联手制造的“500年严寒”。当时全球气温比现在平均低1-2℃。恰逢中国明清时期,这段时期的气温变化,导致“南粮北运”的生命线受到严重影响;小冰期所诱发的“旱涝交替、蝗灾肆虐”的连锁灾害,形成了恶性循环,甚至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也曾对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进行研究。在发表于《气象科技资料》中的研究中,竺可桢指出这期间的气候突变可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公元前一千年(殷末至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时期)、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时期)、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这些变化均是寒冷的气候波动,此类小气候变化通常会对农业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03
历史上气候剧变背后的元凶
看到这你可能要问了,以上这些气候剧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研究表明,这些气候剧变是外部因素(天文强迫)与内部因素(地球系统反馈)的联合作用。
如果把地球气候比作一场大型TV-Show。
那么外部因素就是来自宇宙的“遥控器”。
太阳作为一名任性的“顶流爱豆”,“营业状态”极不稳定。在北大西洋海底沉积记录中,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以约1500年周期性出现的特殊现象——随着冰川崩解,大量碎石被洋流携带沉积到海底(称为冰筏碎屑事件)。以美国气候学家杰拉德·邦德(Gerard Bond)为首的古气候研究团队,于2001年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了论文。他们通过分析这些沉积层,发现这种周期性变化与太阳活动的长期波动存在显著相关性。也就是说太阳越活跃,亚洲的夏季风就越猛,带来的暴雨也越多。
地球轨道则是迈出“魔鬼步伐”,它绕太阳转的“姿势”会慢慢变化(比如转得歪一点、轨道扁一点),这些变化会像“调光开关”一样,改变阳光在地球上的时间(季节)和位置(纬度)的分布,最终导致气候变冷或变热。
月球这个深海隐形“DJ”,通过引发潮汐作用驱动高密度水流沿大陆坡和海盆流动,影响海洋环流作用,产生气候波动。
图片来源:《全新世千百年尺度气候波动机制》论文
而影响气候变化的内部因素,就是地球自己所独有的“演员表”。
首先是最为叛逆的“女一号”冰川,她的演化和响应都显著影响着气候。一万多年前,北美巨大的劳伦泰冰盖快速融化,大量淡水一股脑冲进北大西洋。这些淡水又轻又冷,破坏了原本靠盐度和温度驱动的洋流“传送带”,就像往火锅里猛倒凉水让汤停止沸腾一样。结果导致全球气候突然“死机”,欧洲的天然暖气(墨西哥暖流)瘫痪,导致地球气温骤降,引发了持续上千年的严寒期,让整个气候系统乱成一锅粥。
其次是暴躁的“男一号”——火山,他的活动也是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火山喷发时,会向高空喷出大量二氧化硫等颗粒。这些颗粒能飘到平流层并停留好几年,像给地球撑了把“遮阳伞”,阻挡阳光照射,从而使地表温度明显下降。
海洋环流则是全球输送热量的“幕后监制”。现代测试发现,中高纬度的80%~90%的热量需要大气和海洋来传输,长时间尺度的热量需要海洋环流来输送与分配。
04
气候变化的新角色:人类温室气体
无论是天文因素(如太阳活动减弱、地球轨道变化等),还是火山喷发、洋流中断等触发的气候变化,都属于地球系统自然调节的表现。但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一个全新的、强有力的声音加入了进来——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
在何文雨的研究论文中也提到,在未来的气候变化中,温室气体可能是主要驱动因素。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了巨量的二氧化碳(CO₂)、甲烷(CH₄)等温室气体。这些气体包裹着地球,就像给地球的“羽绒服”不断加厚,最终变成了一件无法散热的“电热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温室效应”。
正是这个不断升温的“电热毯”,为漠河的极端高温,以及全球范围内日益频繁的干旱、洪水、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
二氧化碳排放。图片来源:科学24h
05
给地球降温,需要每个人的行动
漠河的气温升高,只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冰山一角。给漠河的一个村庄装上空调很容易,但要给整个地球“调节气候”却难上加难。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约370-400亿吨。
面对这个日益“燥热”的地球,我们不能再袖手旁观。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性的政策协同,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切实努力:
绿色出行
多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或步行。少开燃油车1万公里,就能减少约2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节约用电
随手关灯,不用电器时拔掉插头。每节约100度电,约等于减少78公斤二氧化碳排放。
减少浪费
购物时自带环保袋,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每人每年少用三五百个塑料袋,就能减少数公斤的碳排放。
漠河的空调或许很快就会装上,但这不应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终点。它更像一个警示器,提醒我们必须正视并行动起来,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家园。
参考资料:
1.何文雨,旺罗.全新世千百年尺度气候波动机制[J].地质论评,2023,69(06):2308-2324.DOI:10.16509/j.georeview.2023.08.022.
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气象科技资料,1973,(S1):2-23.DOI:10.19517/j.1671-6345.1973.s1.001.
3.郑皓月.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分析[C]//广东教育学会.广东教育学会2024年度学术讨论会暨第十九届广东省中小学校(园)长论坛论文选(四).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24:600-604.DOI:10.26914/c.cnkihy.2024.045225.
作者:李尚鸿
审核:刘颖 张超 李培元 杨柳
审核专家:周兵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全国气候变化科学传播首席专家
来源: 蝌蚪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