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说电饭煲是"帮凶"?提醒:真正致癌的是这6种常见行为

光明网 显示图片

  电饭煲——

  几乎家家都有每天都用

  但最近几年

  “世界卫生组织劝停使用电饭煲”

  的说法在网上广为流传、

  不断被提及

  那么,这个说法是真的吗?

  电饭煲还能不能继续使用?

  用电饭煲会诱发肝癌?

  内胆涂层掉落后不建议使用

  一则关于“世界卫生组织劝停使用电饭煲”的说法近几年被广泛流传,据说电饭锅内胆是导致肝癌的催化剂。↓↓↓

世卫组织说电饭煲是"帮凶"?提醒:真正致癌的是这6种常见行为

  但在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上

  输入“电饭煲”进行查询

  根本没有“呼吁停止使用电饭煲

  或是肝癌的催化剂”消息

世卫组织说电饭煲是"帮凶"?提醒:真正致癌的是这6种常见行为

  △来源: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

  事实上,电饭锅

  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外壳,二是内胆

  内胆需直接接触并加热食物,因此内胆表面增加了涂层来提高安全性,一般内胆涂层主要有两种:特氟龙和陶瓷,使用率较高的是特氟龙。

  特氟龙别名“聚四氟乙烯”,是以四氟乙烯作为单体聚合制得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较强的耐高温化学稳定性,还有很强的耐酸碱能力,无毒也不易分解。

  为探究电饭锅内胆涂层是否易分解,央视曾专门做过实验,结果发现“特氟龙”涂层在加热到300℃时会分解,但正常情况下,电饭锅煮饭温度不会超过180℃。

  但电饭煲内胆涂层破损

  或掉落后不建议继续使用

  因为内胆煮饭不仅易粘锅

  米饭焦糊后可能产生

  丙烯酰胺等致癌物

  此外,内胆中的铝材会直接和食物接触,或会导致铝元素渗入食物中,人体长期食用可能出现铝摄入量超标,增加慢性毒副作用。

  如发现电饭煲内胆涂层有明显划痕,甚至已成块脱落,最好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更换内胆或电饭煲。

  由此可见

  电饭煲是“肝癌催化剂”系无稽之谈

  而预防肝癌真正要注意的是

  以下这三个因素️

  ① 病毒性肝炎

  在我国,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癌高发主要病因之一,以乙肝和丙肝为主。肝炎—肝硬化—肝癌,被称为“肝癌三部曲”。

  ②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物质,被列为一类致癌物,其中黄曲霉毒素B1可导致DNA突变。霉变食物里含有的黄曲霉素与肝癌的关系密切,黄曲霉素是肝癌形成过程中主要的风险之一。

  ③酒精肝

  酒精会影响肝脏对脂肪酸的分解,导致脂肪酸堆积,容易诱发酒精性脂肪肝,进一步发展,则会导致部分肝细胞坏死、纤维化,进而形成酒精性肝硬化,最终结局就是可能发展为肝癌。

  你以为在节省

  实则在养癌的坏习惯

  很多家庭电饭锅

  不是坏到不能用的程度

  都不会主动更换,虽省钱了

  也悄悄埋下隐患

  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情况

  “舍不得”可能会带来致癌风险

  ① 选择折扣水果

  有些人为省钱习惯挑打折的水果买,但实际上这些折扣水果除了不新鲜还可能已腐败变质,这些腐败的部位可能含有一级致癌物霉菌,即使削掉了腐坏部分,还是有致癌风险。

  ②隔夜菜反复吃

  不少人习惯吃隔夜菜,隔夜菜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食用的,但需注意菜品种类,并加热至100℃。但如果反复吃,隔夜食物中含有的硝酸盐,人体摄入后会转为有害致癌物亚硝酸盐,易增加致癌风险。

  ③ 做饭不开抽油烟机

  有些家庭为省电,炒菜时会不开抽油烟机。但炒菜时产生的油烟,无论多少,其中都含有游离脂肪酸、卵磷脂等成分,以及200多种有害物质,人体吸入后会对呼吸道产生强烈的刺激,甚至对肺部也有一定伤害。

  有研究统计,油烟是导致女性非吸烟者肺癌风险提升3.79倍的重要诱因。即便炒完菜,也不建议马上关掉抽油烟机,因为部分滞留在空气中的油烟不会马上消散,相反可能增加室内PM2.5。

  ④ 超市塑料袋装肉

  超市里有免费提供的分装塑料袋,有些人会用来装肉类或蔬菜。实际上这种塑料袋材质混杂,不适合长期装食物,且肉类有大量的油脂,接触塑料袋可能促使其中的塑化剂到食物中去,被人体摄入会干扰内分泌系统,增加代谢负担,还有致癌风险。

  ⑤用塑料瓶装米面

  一些老年人会用喝过的饮料塑料瓶装米面,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董文钧介绍,无论是什么饮料瓶,它最初的设计都是只针对饮料或水等液体,如果自行利用装载其他调料或食物,可能会使其中有毒物质释放。且这些塑料瓶也有使用保质期,长时间使用可能过度老化,增加致癌风险。

  ⑥内裤一直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许啸声解释,内裤穿一天就可能滋生数百万的大肠杆菌,加上微量的大便及其中的病菌、寄生虫,可能成为致病隐形风险,即使换洗勤快,内裤依然会残留一定的细菌。所以内裤除了常清洁,还要定期更换,避免其他病菌感染风险。

  综合申工社、广西疾控、39健康网、科普中国、新华网、澎湃新闻

来源: 新闻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