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气温持续攀升,各地纷纷推出丰富多彩的消暑纳凉旅游项目,从室内滑雪到水上漂流,从特色市集到沉浸式演艺,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多游玩好去处,也为夏日文旅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近日,上海的水上乐园、室内滑雪场等成为市民和游客清凉消暑的热门打卡地,室内冰雪度假综合体——耀雪冰雪世界迎来大批游客,周边的配套酒店预订率随之上涨。在广东清远,古龙峡景区的漂流项目以其长达6公里的惊险河道和两岸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此外,四川广元的古蜀道徒步游、黑龙江同江的江上夜游以及湖北武汉的“雨中限定之旅”等文旅项目也各具特色,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避暑选择。
“消暑纳凉旅游有鲜明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游客倾向于选择气候适宜、体验丰富、设施完善、价格合理的目的地。”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朱敏说。
在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看来,一个成功的消暑纳凉旅游项目需要有一个好的IP作为支撑。因为游客可以轻易找到玩水的地方,但只有那些经过精心设计的、具有优质内容的旅游项目,才能真正吸引他们多次前往。
在焕新夏季文旅消费场景的同时,各地也在不断提升游客的沉浸式体验。河南洛阳重渡沟景区推出“水台阶”、主题步道等特色景观,让游客在享受夏日清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独特的旅游体验。江苏南京聚焦健康、宠物、运动等门类,打造湖畔养生市集、萌宠公园、骑行街区等夏日消费场景。这些探索不仅让游客有了多样化的消费选择,也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
当前的夏季文旅消费市场发展态势良好,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沉浸式文旅产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卜希霆认为,一是同质化现象严重,多地推出的消暑纳凉项目缺乏在地特色,如水上乐园、漂流等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但创新不足,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二是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部分项目过于注重形式,忽视了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导致游客体验感一般,难以形成深刻印象与认知。三是服务配套设施有待完善,部分热门景区在旅游旺季存在交通拥堵、停车难、住宿紧张、餐饮卫生不达标等问题,影响游客整体体验。四是部分文旅项目存在安全隐患,如水上项目防护措施不到位、游乐设施检查维护不及时等情况需要重视。
“消暑旅游的本质是气候型康养旅游。在气候优势的基础上,旅游项目一定要做到亲自然、亲环境。因此,打造一个好的消暑纳凉旅游体验,还需要注意自然与生态环境保护。”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何莽说。
从结合当地传统甜品文化的福建福州“冰饭”,到山东临沂琅琊古城通过沉浸式演艺展现历史文化,越来越多的地区通过挖掘地域文化来提升消暑纳凉旅游项目的吸引力。“应在深入市场调研、精准定位目标客群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当地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开发有地域特色的文旅项目。同时,从场景、服务等方面创新、优化产品形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朱敏说。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务。推动各地多渠道扩大‘一老一小’服务低成本场地设施供给。”魏鹏举表示,很多消暑纳凉旅游项目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对老年人的需求考虑不够,应多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重视他们的需求和体验。何莽建议,针对夏季家庭游尤其是亲子游的独特需求,应精心设计亲子项目,以增强孩子们的参与感,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成长。
“未来,夏季文旅消费场景将在智能化、个性化、生态化等方面不断升级,必将催生更多文旅创新业态,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多元、高质量的文旅消费体验。”卜希霆说。
作者:王伟杰
来源: 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