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帮女邻居调监控“查岗”,反成被告,家门口装摄像头要注意什么?

光明网 显示图片

  在智能安防设备日益普及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住宅门口安装摄像头或可视门铃,用于防范盗窃、监控快递包裹等。

  然而,这一看似平常的行为却易引发邻里纠纷,甚至对簿公堂。

  摄像头究竟是“家园守护者”还是“隐私侵犯者”?

  法律如何界定其中的边界?

  01

  帮邻居“查岗”引发隐私纠纷

  江苏省扬州市的陈先生与黄女士是邻居。2023年6月,陈先生在自家院子安装了一个可旋转的监控摄像头,其拍摄范围覆盖到黄女士家门口的停车位。

  某日,黄女士请求陈先生通过该摄像头查看其丈夫李先生的行踪,在黄女士的再三恳求下,陈先生答应帮忙,并将李先生进出家门的监控截图发给了黄女士,同时叮嘱她保密。

  黄女士在拿到截图后,怀疑丈夫李先生有出轨行为。黄女士拿出陈先生提供的监控截图与李先生对质,双方矛盾升级,引发争斗,黄女士在此过程中受伤。

  随后,李先生以陈先生侵犯其隐私权,并间接导致夫妻矛盾激化、产生医疗费和财产损失为由,将陈先生诉至法院,要求道歉及赔偿。

  2025年3月,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法院认定陈先生的行为侵犯了李先生的隐私权。

  鉴于陈先生在出庭前已拆除摄像头并删除相关视频,未扩大影响,法院责令陈先生当庭向李先生赔礼道歉。对于李先生的赔偿诉求,法院认为其未能提供证据证明陈先生的行为与损失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故予以驳回。

  02

  覆盖邻居生活区域的摄像头涉嫌侵权

  邻里之间因安装摄像头引发风波的情况并不少见。2025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江南区人民法院审理一起类似案件。

  李某在自家外墙上方安装了一个360度监控摄像头,拍摄范围涵盖自家和孙某家房屋出入口及路面人员来往情况。

  法院认为,摄像头持续记录孙某的出行信息、访客轨迹,与其私人生活安宁和财产安全高度关联,属于侵犯隐私权,判决李某除拆除摄像头外,还需删除已收集的相关信息。

  在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摄像头纠纷案中,李先生安装的可旋转摄像头,只要邻居王先生进出家门就会触发亮起。

  法院审理后认为,王先生的出行状况、个人样貌等个人信息被采集,李先生的行为侵害他人权益,判决其拆除摄像头。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家门口只要安装摄像头,就涉嫌侵犯邻居的隐私权呢?

  在广东省广州市某小区,何某安装的130度摄像头仅覆盖自家门口及部分公共楼道,未涉及邻居门窗,法院认定其合法。

  由此可见,法院的核心判断标准在于摄像头是否超出合理使用范围,即是否侵入他人私密空间或持续记录他人活动。

  03

  家门口装摄像头也要有边界

  “家庭安装摄像头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要在维护自身人身财产安全的必要限度内,不能侵犯他人隐私和个人信息,如调整好拍摄角度、范围或征得对方同意,避免拍摄到他人肖像、人脸等信息,否则可能涉嫌违法。”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石佳友说。

  石佳友同时提醒,一方面,多数安装者可能并未意识到安装摄像头有侵权风险。公众需提升隐私保护意识,安装前应主动告知邻居,调整角度避免拍摄其私密区域,安全需求不能凌驾于他人权利之上,技术使用应遵循“最小必要”原则,既不能滥装乱用摄像头,也不要轻易为他人提供监控资料。

  “另一方面,如果邻居安装的摄像头不当侵害了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同时需提供如摄像头安装角度、拍摄范围等不当的证据。”石佳友表示。

  综合:中国普法、方圆

来源: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