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黄金价格不断走高,不少消费者选择“金包银”首饰作为平替。“金包银”饰品受追捧的同时,也存在虚标金重、回收陷阱、检测困难等问题。“金包银”消费到底有哪些风险?该如何防范?
“金包银”真能和足金一样吗?
浙江宁波市产品食品质量检验研究院黄金珠宝检验中心主任王超介绍,“金包银”首饰通常是在银的表面镀一层黄金,外观与足金相比几乎没有差别。“主要看镀金的质量和薄厚,有些金镀得很薄,过不了多久就磨掉了,只能维持几个月。”
一家打金店的工作人员表示,店内的“金包银”与足金首饰价格计算方式相同,黄金和白银都按实时价格算,再加上额外的工费。以乾坤圈手镯为例,在工费30元/克的前提下,一个40克的乾坤圈足金手镯价格超28000元,若以“金包银”工艺替代,仅需1500元左右。
业内人士认为,“金包银”并不是什么新鲜物种,相关工艺已经存在很久,只是今年以来一路走高的金价让金包银相关饰品走入了大众视野。
3月22日,周大福、周六福、六福珠宝等品牌的黄金实物价格已达923元/克。
“据调研了解,目前市面上大多数俗称的‘金包银’实际是镀金银首饰,而真正的‘金包银’和镀金银首饰在工艺上区别较大。‘包金’工艺是将金箔包裹在银坯表面后加固,金层较厚;而‘镀金’工艺是通过电镀的方式形成金镀层,金层较薄。”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罗湖监管局质量科工作人员说。
大多数产品缺斤短两
以“金包银”为关键词在投诉平台搜索,相关投诉有1600多条,投诉相对集中的是“金包银”货不对板。有商铺工作人员透露,如果商家将“金包银”首饰与足金首饰混卖,消费者根本看不出来。
王超表示,“金包银”产品必须将首饰破坏,金和银剥离才能测出真伪。“去年,一些专业的检测机构对‘金包银’产品做了市场调查,用化学方法把银熔掉,剩下纯金。结果只有极少数跟商家标称的质量一致,大部分都缺斤短两。”
消费者购买时需保持理性
去年10月,《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规范镀金银首饰生产、销售行为的行政告知》出台,对镀金银首饰的名称、标签标识、印记、检测证书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此,广东省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罗湖监管局质量标准计量科工作人员方晓萍介绍:
镀金银首饰(俗称的“金包银”)标签命名必须规范,如“镀金银手链”或“镀金银项链”。
在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将金牢固地包覆在饰品上时,可称为“包金”首饰。
镀金银首饰必须配备标签,其中应明确标示产品名称、生产厂家信息、执行标准、总重量以及合格证。
镀金银首饰的印记在材质方面仅限于标注银及其纯度。
检测证书中的产品名称及检测信息需遵循规范,如标注金重、银重等信息,必须与实际相符。
王超提示,目前市场上“金包银”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消费者应当理性购买。“消费者在购买时要有心理预期,对商家宣传的用了多少金、多少银心中有数,并留存好与商家的聊天记录、购买记录等证据,以便日后维权时需要。”
综合央视新闻、中国商报微信等
来源: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