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化 向新而行

光明网

近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广东省中山市政府、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共同主办的2024工业文化发展大会在中山市举行。以“文化铸魂 工业新质”为主题,大会发布展示工业文化最新成果,交流新型工业化热点话题,探讨工业文化创新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径和趋势。

“保护传承弘扬工业文化,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保证,是建设中华现代文明的重要任务。”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高东升表示,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多部门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组织1700余家企事业单位收集整理160余万项工业版本,认定231项国家工业遗产、380项省级工业遗产,设立59家高校思政课教学基地,发布77项保护利用案例。同时,举办“天工开物”工业旅游活动及首届工业遗迹创新创意盛典……一系列措施奠定了工业文化发展的基础。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24中国工业文化发展报告》,2024年,我国工业文化按下加速键,向新而行,展现出一幅富有活力和新意的图景:工业博物馆建设步伐显著加快,探索“国家馆+地方馆+专题馆”模式,逐步构建国家工业博物馆体系;加强对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发布工业旅游精品线路,举办工业旅游推广活动,研学实践教育备受关注,蒙牛、玉门油田等企业利用现代化生产线和工业遗产资源建设实践基地,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组织开展“工业强国少年行”研学活动,成为引流热点;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数字藏品成为传承工业历史、弘扬工业文化的新型传播载体,AI和大数据技术助力工业遗产保护,VR和AR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博物馆和旅游景区;工业题材文艺作品呈现出多样化与跨界创新的特点,如湖南花鼓音乐剧《仰望星空》融合工程机械行业的创新历程与当代音乐剧的表现手法,原创音乐剧《致青春》展示了柳州百年工业变迁中的青春活力,《逐梦》《青春铸剑221》等原创作品拓宽了工业题材的表现空间,短视频亦成为工业文化传播的新亮点。

广东是制造业大省,具有悠久的工业文化历史。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肖振宇介绍,广东制定了《推动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出台了《广东省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开展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专项行动,认定工业遗产27个,组织培育250余个工业旅游资源,认定50条工业旅游精品线路,推动筹建广东国家工业博物馆,探索建立岭南特色工业文化传承弘扬体系。接下来,广东将着力培育特色工业文化,推动工业文化及产业融合发展,强化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夯实工业文化发展基础。

中山市坚持工业立市、制造业“当家”。“翻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从衣食住行到安康乐知,都能找到中山制造与日常生活交织的痕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都不会忘记给我们童年带来无数欢乐的‘小霸王’学习机,或是拥有过不生锈的‘威力’洗衣机,喝过酸酸甜甜的‘乐百氏’乳酸奶,还有进餐时常用的‘洁柔’纸巾……”中山市委常委、副市长叶红光说,这些家喻户晓的品牌是中山制造业的“传家宝”。近年来,中山积极推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大力推进“产业+旅游”,依托重点工业企业,打造了厨邦酱油文化博览馆、咀香园饼文化博览馆等一批国家3A级工业旅游展馆,形成了工业旅游特色景点、景区近50个。特别是加强工业遗存转化利用,在粤中造船厂旧址上规划建设了岐江公园,将工业文化与生态环保、城市更新的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使之成为一处秀美的打卡地,向八方来客展示中山工业文化的底蕴。

高东升介绍,下一步,将实施工业文化发展工程,推动工业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赋能新型工业化。一方面,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研究工业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指导全国工业文化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完善工业遗产认定体系,建立分级分类保护制度,推进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构建国家工业博物馆体系,支持建设教育实践基地和产业园。同时,提炼新时代工业精神,为新型工业化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本报记者 谭志红)

来源: 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