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唐朝人还给银饼打补丁?

光明网 显示图片

什么?唐朝人还给银饼打补丁?

  衣服上可以打补丁

  你见过给银饼打补丁吗?

  今天这块儿打了补丁的银饼

  背后的故事可不少

什么?唐朝人还给银饼打补丁?

  01

  唐朝初期怎么交税

  1970年10月

  西安市何家村发现一处唐代窖藏

  除了一批精美的金银器外

  22块银饼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什么?唐朝人还给银饼打补丁?

  △ 何家村窖藏部分金银器

  在唐初,白银并不是法定货币

  只在进贡和缴纳赋税时才使用

  22块银饼上有4块錾刻铭文

  证明它们是唐代的赋税银

  唐代在实行“两税法”之前

  实行的是“租庸调制”

  包括三种不同的征税类型:

  “租”即田租,按田亩缴纳粟米等粮食;

  “庸”指劳役,规定每年每户需出人口服役,承担兴修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调”指户调,按户征收一定数额的麻、丝、绢等农产品。

  但当时,若家中有足够钱财的

  可折银代替“庸”,避免服役

  而“调”所征收的丝帛等大件物品

  运输不便

  也可就地折换为金银等“轻货”

  因此,就出现了

  以金银代替“庸”“调”

  两种税收的方法

什么?唐朝人还给银饼打补丁?

  △ 何家村窖藏的“洊安庸调”银饼其一

  02

  足斤足两!银饼也要打补丁

  4块錾刻铭文的铜饼中

  这块圆圆胖胖的

  “怀集”庸调银饼

  最为特殊

  它正面刻有铭文五行

  怀集县开十/庸调银十两

  /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

什么?唐朝人还给银饼打补丁?

  庸调银饼刻铭文字

  包括两方面信息

  除了庸调来源地

  缴纳时间、性质、重量

  还有接收时的承办人员

  包括专当(知)官令、典、匠

  “专当(知)官令”指御史台下专知左藏库出纳、行监察之职的殿中侍御史;

  “典”可能是左藏典事;

  “匠”应该是检验重量及成色并刻字记录的工匠。

  也就是说

  这块“怀集庸调”银饼是

  开元十年

  广东省怀集县上交的税银

  “匠高童”检验重量时

  发现不足拾两

  因此进行了添补

  才留下了这个独特的“补丁”

什么?唐朝人还给银饼打补丁?

  △ 另一块何家村窖藏的“洊安庸调”银饼及其拓片

  怀集和洊安所在的岭南道

  是唐代重要的产银、用银地区

  “怀集”、“洊安”四枚银饼

  可能是唐玄宗开元年间

  怀集、洊安两县

  用庸调布帛变换成白银

  并冶铸成重量标准的银饼

  最终输入国库的

  银饼题记内容

  既印证了文献有关

  诸州庸调及折租等物上缴京师

  贮藏中央国库的记载

  也弥补了史书记载中相关细节的缺失

  03

  十两的银饼在当时值多少钱?

  那么这十两的银饼

  在当时值多少钱?

  又可以换多少粮食?

  据记载,长安洛阳米价最低的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时

  每斗仅十三文钱

  1两银子=1000文铜钱

  10两银子=10000文铜钱

  10000文÷13文=769.23斗米

  也就是说

  在开元十四年

  10两银子可以买769.23斗米

  那么,769.23斗米

  在现在大概是多少?

  10斗米=1石

  唐代1石≈现代53公斤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有所差别)

  769.23斗米÷10斗米=76.923石

  76.923石×53公斤=4076.919公斤

  也就是说大约是现代4076.919公斤的米

  我们再算算

  如果按照1公斤米6元来算

  (按大米的一般市价算)

  4076.919公斤×6元=24461.514元

  所以这块10两重的银饼

  大约相当于现在我们的24461.514元

  唐朝时,怀集、洊安两县

  只是地处边远地区的很普通的县

  但是能上缴这么多银饼到长安

  也从侧面反映出开元盛世经济的繁荣

  几块普普通通的银饼

  不仅成为那个时代税收制度的见证

  也是大唐盛世的一个缩影

  西安文旅之声综合整理自雁塔旅游

  视觉:姚佩捷

来源: 西安文旅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