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十一黄金周第一天
降雨降温挡不住大家出行的欢快步伐
铁路部门预测
今天铁路上海站将迎来出行最高峰
全天发送旅客超65.5万人次
记者6点抵达虹桥火车站
可以明显看到
大厅从有三三两两的空位到座无虚席
7点多客流量已经达到平日高峰水平
从验票、过安检、到检票口
整个过程需要10分钟左右
因为下大雨
大家都选择了提前出门
不少旅客都提早了1至2小时抵达车站
安安心心等车
旅客岳小姐告诉记者,自己是6点50分的车,因为今早大雨,她和妹妹及男友四点半出门,五点就到虹桥站了。目前的计划是先去威海玩几天,再去烟台玩几天,沿着海慢慢地走一走,最后回老家陪陪父母。一开始没买上车票,后来是用了多个软件,候补成功的。
旅客张先生要搭乘7点19分的车,也是6点就提前到了。至于车票,同样是候补购票买到的。
上海铁路公安处虹桥站派出所民警苌许栋介绍:今天凌晨0点到2点是旅客最多的时间段,有4万多的客流,感觉像是在白天一样。凌晨4、5点因为没有到发列车,又下着大雨,旅客是最少的时候。到了6点钟,随着第一班地铁到达,雨势也减小了,旅客又瞬时全部进来了。
隔壁的虹桥机场也是一派繁忙景象
记者看到
早晨6点25分
虹桥T2出发层车辆就已大排长队
机场内客流平稳有序
据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介绍,10月1日,长三角铁路迎来国庆客流高峰,预计发送旅客38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多发送旅客近20万人次,增幅5.5%。
国庆假期首日,铁路上海站(下辖上海站、上海南站、上海虹桥站、上海松江站、上海西站、南翔北站、安亭北站、安亭西站、松江北站、金山北站)迎来铁路国庆黄金周运输客流最高峰,铁路上海站预计发送旅客65.5万人次。
其中,上海虹桥站预计发送旅客40.4万人次,单日旅客发送量或创历史新高。为尽力满足旅客出行需求,车站增开安徽、江苏、浙江、河南、山东、江西等方向列车63列。
今年国庆黄金周假期,长三角地区探亲流、旅游流、学生流相互交错,铁路客运市场增势明显。9月30日,长三角铁路发送旅客343.7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9%。
从客流方向看,今年国庆假期,长三角多地去往北京、青岛、广州、郑州、福州、厦门、长沙、南昌、西安等直通方向较为热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长三角中心、副中心城市往来苏州、扬州、盐城、南通、宁波、金华、黄山、芜湖等管内方向出行需求旺盛。
上海虹桥站迎来国庆假期运输高峰。 蒋辰奇 摄
为此,长三角铁路计划加开上海虹桥至郑州东、西安北、洛阳龙门、南阳东、南昌西、娄底南、厦门、南平、青岛北,杭州东至郑州东、福州、厦门、长沙南、南昌,合肥至北京西等热门方向直通旅客列车104对;针对管内客流占比较大的实际,向客流集中的上海、南京、杭州、合肥与周边城市间加开管内旅客列车242对;同时,组织动车组列车重联运行343列、加挂普速车辆192辆,努力满足旅客乘车出行需求。
从今天起,原上海虹桥与香港西九龙间开行的D907/D908次高铁动卧列车将全面提质升级为G899/G900次复兴号智能动卧列车。提质升级后,旅行时间压缩,沿途停站优化,香港始发时间延后,设备设施更加完善,服务品质进一步提升,夕发朝至优势更加明显。
铁路部门提醒广大旅客,利用互联网或手机客户端购票的旅客,铁路12306网站(含手机客户端)是官方唯一火车票网络售票渠道;许多城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火车站,出行前务必看清票面信息标注的乘车站名,勿因跑错车站而耽误行程。
除了铁路航空,公路上
出城大军也纷纷出动
昨天午后就开始堵了
长江隧道总车流量将达87.6万辆
下午拥堵长度已超5公里
在社交平台上
不上网友都发文表示:
堵吐了
有人3公里开了40分钟
有人还没出上海
就被埋在了车堆里
有人提前开溜
结果发现
路上都是“聪明人”
此前报道:提前上路提前堵?国庆期间哪些路段会拥堵?最新研判,主打一个听劝→
浦东交警部门预测:
G40长江隧道国庆期间总车流量或将达到87.6万辆
本次国庆假期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时间从2024年10月1日0时至10月7日24时。浦东交警部门根据往年国庆假期通行情况综合研判,预计今年国庆假期长江隧道总车流量约为87.6万辆,首日车流量将达到10.5万辆。
国庆假期出行高峰预计出现在10月1日早间5时起,届时每小时车流量将达到3400辆以上,对应的返程高峰预计将出现在10月6日。
为确保道路通行效率最大化,交警部门在外环内外圈上五洲大道合流点、沪崇苏立交长江隧道入口处等点位设置了信号灯控流点。届时,将根据道路通行情况动态调整。
松江交警部门预测:
G60沪昆高速单日离沪车流量将达到10万辆次以上
因今年中秋假期市民的出行受天气影响被打乱,这拨人群可能在今年国庆假期期间集中出行,单日离沪车流量将达到10万辆次以上。此外,G60沪昆高速离沪车流高峰预计还将集中在10月1日至3日的早上8时到下午3时。
综合:央视新闻、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铁路上海站、上海发布、上海新闻广播、上观新闻等
来源: 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