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吃馒头 VS 经常吃面包,哪个更健康?

光明网 显示图片

  在法国面包节上,咱们中国的传统主食——白馒头,以“中式无糖小面包”的身份参展并收获热议,这可是让一众馒头爱好者扬眉吐气、热血沸腾。

  那么,从健康和营养的角度来说,长期吃面包和长期吃馒头,到底哪个更好呢?

  01

  面包VS馒头

  要分胜负,先搞清差异

  面包和馒头都是主食,它们主要的作用是提供碳水化合物作为身体的供能来源。在基本功能上,它们二者没有多大差异。

  它们的差异主要在于:

  第一,面包是烤出来的,馒头是蒸出来的。

  第二,面包制作过程中,通常还要用到牛奶或淡奶油、鸡蛋、黄油或植物油、较多的糖等。如果是带馅儿的面包,还需要用到相应的馅料,如肉松、水果/果干、豆沙等。

经常吃馒头 VS 经常吃面包,哪个更健康?

  做法和基础原料的不同,决定了二者的风味不同和总能量的不同。

  添加了糖、黄油/植物油和牛奶或奶油等的面包热量通常要高于馒头。

  比如下面这款普通面包,热量要比同等重量的馒头高一倍:

经常吃馒头 VS 经常吃面包,哪个更健康?

  左:面包;右:馒头。

  因此,从基本的营养功能上看,这一局的pk,应该算馒头胜出。

  毕竟,能提供同等量碳水化合物的情况下,少摄入点热量能量是更明智的选择。

经常吃馒头 VS 经常吃面包,哪个更健康?

  02

  面包VS馒头

  谁营养更丰富?

  热爱面包的朋友可能会为面包鸣不平:即便是热量高一点,但面包花样丰富、馅料可以无限发挥,营养更多样化啊!

经常吃馒头 VS 经常吃面包,哪个更健康?

  图源小红书

  但在人人向往健康饮食的当下,馒头也在不断进化。

  绿豆面、黑米面、小米面、玉米面做成的各种杂粮馒头物美价廉,也可以加馅料。

  这样的馒头不仅方便,还能补充白面馒头所缺失的膳食纤维、矿物质和B族维生素。

  看来,食材多样性方面的比较,面包和馒头完全可以打个平手。

经常吃馒头 VS 经常吃面包,哪个更健康?

  图源小红书

  那么,在所用食材差不多的情况下,花样面包和花式馒头,哪个在营养方面更胜一筹?我们试着对比一下南瓜面包和南瓜馒头。

经常吃馒头 VS 经常吃面包,哪个更健康?

  左:馒头,右:面包。

  上图可以看出,南瓜面包的热量比南瓜馒头高30% 、脂肪含量是南瓜馒头的两倍多、钠含量比南瓜馒头要高35% 。

  如果您喜欢南瓜面包,那么就要注意控制其他食物的脂肪摄入超标。追求低热量、低脂肪、低钠食物的朋友,建议可以选择南瓜馒头。

  03

  升血糖,馒头和面包谁更快?

  无论是面包还是馒头,影响血糖生成指数的关键并不在于名字叫什么,而更在于食材成分、耐咀嚼度等。

  如果食材中有粗杂粮,或者口感较硬、耐咀嚼,则血糖生成指数较低,反之则较高。

经常吃馒头 VS 经常吃面包,哪个更健康?

  04

  想控糖

  可以这样选

  那么我们在选择面包、馒头时,想要对血糖控制有帮助,建议大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选硬一点

  无论是面包还是馒头,口感质地硬一点的,总归比口感软糯、入口即化的更不容易消化,血糖生成指数也就不那么容易升高。

  2

  选“杂”一点

  选择以全麦、燕麦、黑米、藜麦、南瓜等为部分原料加工的粗杂粮面包或馒头,不仅营养更丰富,而且由于粗杂粮中富含膳食纤维,也能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对控制血糖水平有帮助。

  3

  选“短”一点

  挑选时注意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尽量选择没有夹心,原料简单、配料表较短的面包或馒头,以免摄入太多添加糖、油脂或其他食品添加剂。

  参考文献

  [1]V Lang (Danone Vitapole Company, Le Plessis-Robinson, France), unpublished observations,1996-2000.

  [2]Rizkalla SW, Laromiguiere M, Champ M, Bruzzo F, Boillot J, Slama G. Effect of baking process on postprandial metabolic consequences:randomized trials in normal and type 2 diabetic subjects. Euro J Clin Nutr 2007; 61: 175 - 183.

  [3]张爱霞,张佳丽,赵巍,等.复配杂粮馒头营养分析及稳定人体血糖效果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21,36(05):23-28+87.

  [4]杨月欣,崔红梅,王岩,等.常见谷类和薯类的血糖生成指数[J].营养学报, 2003, 25(2):185-189.

  转自:深圳疾控


来源: 岭南大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