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分子正将电信网络诈骗的“魔爪”,伸向涉世未深的中小学生。
记者从山东公安机关获悉,电信网络诈骗的对象有向低龄群体蔓延的趋势,这些骗局往往以游戏装备、明星周边等作为幌子,诱使中小学生一步步踏入圈套。有中小学生在掉入电诈陷阱后,拿父母的手机向犯罪分子转账20万元;也有人在犯罪分子的利诱或恐吓下,不知不觉成为了电诈的“帮凶”。
点进陌生演唱会售票链接
小学生被骗20万元
“学生被骗的典型案例很多。”济南市公安局天桥区分局刑警大队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一中队教导员陈国华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电诈受害者有低龄化趋势。
今年6月,正在上小学的李同学想用零花钱购买一张某明星的演唱会门票,便通过手机上的搜索软件在网上搜索该明星门票的相关信息。无意间,他点进了一个售票链接,通过客服添加了一名伪装成票商的电诈分子的QQ。
随后,李同学不知不觉走入了电诈分子设置好的陷阱中。
购票之后,电诈分子以泄露明星隐私、非法交易明星信息等“罪名”,对李同学展开了持续的恐吓与威胁。
李同学信以为真,为了“洗刷罪名”,便瞒着父母,拿父母的手机按照电诈分子的指令一步步执行转账、汇款、扫描二维码、接收验证码等操作。
频繁的转账触发了公安系统的资金预警,陈国华迅速给李同学的父母打去电话。此时,李同学的家人才知道孩子掉入了电诈陷阱,骗子已经转走了约二十万元的存款。面对警察的询问,李同学很快讲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可惜二十万元中相当一部分已经转到了诈骗分子的账户并被转移了出去,难以被第一时间追回。
“这种诈骗手法并不算特别高明,诈骗分子抓住了学生群体社会阅历相对单薄的特点,实施精准诈骗。”陈国华提醒说,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加强手机管理,“许多家长会将手机的解锁密码、付款软件的支付密码直接告诉孩子,换来一时方便的同时,容易被诈骗分子抓住漏洞。”
游戏充值买装备
屡屡被电诈分子骗
诈骗分子还盯上了电子游戏未成年玩家。济南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反诈中心负责接警工作的辅警施红艳介绍,近期接到了不少与“青少年”“游戏”相关的报警。
“青少年在玩电子游戏过程中,可能会进行充值游戏币、交易游戏装备、购买游戏皮肤等操作,而诈骗分子往往就是看准了这其中的‘钱途’和‘商机’,伪装成卖家对游戏玩家进行诈骗。这类诈骗金额从几百块到上万块不等。”施红艳说。
图片来自网络
施红艳介绍说,涉及游戏账号及装备的诈骗手段常见的有四种:一是诈骗分子以高价收购为饵,诱导玩家点击虚假交易网站,逐步骗取充值;二是将正常的网络游戏账号进行出售,收款之后再通过找回系统盗回账号,造成玩家经济损失;三是低价销售装备,骗取玩家线下汇款,收款后“玩消失”;四是以“代练”“代打”为由,发布游戏代练信息,收款后将玩家的账号和代练费用一起“私吞”。
“买卖游戏账号、道具一定要通过正规网站平台,私下付款交易存在被骗风险。”施红艳提醒游戏玩家。
领“任务”把同学拉入群
不要成了电诈“工具人”
“未成年朋友发现被骗后,不要恐慌害怕,第一时间报警,否则可能会掉进‘计中计’,在诈骗分子的利诱或恐吓下,不知不觉成为电诈‘工具人’!”济南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七大队副大队长王希昌表示,套路一环扣一环,诈骗分子发现未成年人没有经济价值后,可能会选择将未成年人发展成替其转账“洗钱”的“下线”,未成年受害者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诈骗分子的帮凶。
王希昌说,在很多案例中,未成年人被骗之后,在诈骗分子的威逼利诱下,会帮助进行打电话、拉群、引流等操作,其实这些行为都是在帮诈骗分子做事。
王希昌介绍了近期的一个案例。
一名高中生在暑假期间想找兼职,通过网络平台搜索,加入了一个“任务群”。群主表示,只要她往这个群里拉人,就可以获得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报酬。这名学生未觉异样,将一些同学和朋友都拉入了群中,并领到了上百元的报酬。很快,这些被拉入群中的人就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骗局。直到警察介入,女生才知道自己在无意间成为了骗子的“帮凶”。
“反诈宣传和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一些老旧的骗人手法已经很难奏效,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希望家长、老师多向孩子科普反诈知识,增强孩子识别‘连环套’的能力。”王希昌说。
转自: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来源: 山东省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