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网络持续走红。因为读者对《我与地坛》的一段书评,抖音上衍生出了“子弹文学”,网友用1.5亿次播放品读史铁生的文笔,成为一种热门现象。不止《我与地坛》,包括《百年孤独》《额尔古纳河右岸》《第七天》《赶时间的人》《翦商》《画魂》等经典好书和冷门小众图书,都持续焕发出生命力。
十年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稳步提升,阅读方式也呈现多元趋势。如今,在数字技术驱动下,移动阅读和有声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已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诸如《我与地坛》《额尔古纳河右岸》《第七天》《画魂》等经典和冷门图书在抖音爆火、翻红,除了文字本身有穿越时光的坚韧力量,更离不开推荐算法的助力。
回看近十年的互联网技术发展,各类应用和数字场景愈发成熟,推荐算法也已广泛应用于电商购物、交通出行、数字消费等领域。作为一种数字技术,算法本身是中立的,无所谓优劣好坏。其运行逻辑,是建立在用户的行为习惯等基础上,通过数据来“撒网”分发、匹配用户的“兴趣点”。以阅读为例,推荐算法在用户个体、图书和行业三个层面,打开了新的阅读可能。
对用户个体来说,算法提供了阅读的新可能。用户个体的阅读兴趣不是突然而生,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也并非一天养成。读者翻开书的所有前提,是一本书如何被需要它的人看见。在抖音上,有大量经典图书、小众和冷门佳作,以图书直播、读书短视频以及或长或短的不同方式来分享。那些在平台上有阅读经历、有搜索需求或者有兴趣的用户,在“刷”视频的过程中,有可能与出版社、读书达人高效连接。小众“冷门”图书可以找到有需求的读者、经典图书能够吸引更多人阅读,这正是推荐算法的价值——在个体和图书之间,在个体和作者、书友之间,架起了连接沟通的桥梁。
对图书和作者而言,推荐算法的助力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某种程度上,打开一本书开始阅读,需要缘分。不论是经过时间和读者检验的经典佳作,还是所谓的“冷门”、小众图书,与读者的“久别重逢”,需要一定的条件激活。过去,传统模式下,作者和图书要和读者建立连接,往往需要媒体宣传、线下签售、举行读者见面会等渠道“撮合”,但其效率和覆盖面,显然有限。短视频平台上的推荐算法看起来是“随机”,其本质逻辑却是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精准、高效触达。通过算法技术,把创作者、图书信息、有需求的用户,这些原本孤立的点精准“打通”,大大降低阅读前后的成本。
推荐算法的更大价值,是对图书出版行业的助力。传统电商渠道和图书宣发模式下,一本图书所能触达的群体和场景相对有限,卖不好的图书也极易成为出版社负担。互联网时代,短视频直播和算法助力下,图书出版行业更易获得成倍影响力和经济效益。一系列案例表明,算法助力图书找到更多读者,让经典图书持续爆火、冷门图书“翻红”的同时,也对出版社化解库存,行业寻找发展新路开辟了新可能。
时间是最好的“测试剂”。一本图书也好,一项技术也罢,历经时间检验,才能显出其价值与生命力。在移动阅读和有声阅读日益流行的今天,算法驱动阅读拥有更多新“读法”,助力全民阅读迈向更深更实。(宋凛)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