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繁花》
的影响力有多大呢?
作为剧中主背景之一的黄河路美食街
最近又被带火了!
1月6日
有网友晒出了黄河路的路况
一!路!红!
“车不好开
路总好走点吧?”
如果这么想,那你就错了
人头攒动的景象让不少网友直呼:
“《繁花》这波杀疯了!”
图片源自小红书用户@小酒窝旅行探店酱
除了黄河路
上海最近有条路也是相当“闹忙”
最近,新闻晨报·周到最先报道了电影《酱园弄》剧组在乍浦路北海宁路口搭建拍摄外景地况。元旦之后,整体亮相的“酱园弄”以及周边场景成为了热门打卡点,不少市民纷纷前往拍照打卡。此前报道:“酱园弄”重新亮相,乍浦路变老上海风情街!市民都来此地“拍戏”了
1月6日下午,有市民告诉新闻晨报·周到记者,目前“酱园弄”外景地增加了围挡,现场也进行了临时交通管制。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再次前往现场进行采访。
1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乍浦路北海宁路口现场,位于“酱园弄”对面的胜利电影院附近和乍浦路最北端均设置了围栏,进行临时交通管制,机动车和助动车不能通行。现场有交警和保安维持交通秩序,并向一些驾驶机动车和助动车的市民进行解释。
记者发现,按照机动车绕行示意图,机动车需要从武进路和吴淞路绕行到海宁路。
乍浦路北海宁路临时交通管制
作为重新修缮之后亮相的沪上老牌电影院,胜利电影院是从去年10月26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这几天,来外景地打卡的市民在电影院进进出出,络绎不绝。记者查询后发现,电影院当天下午上映的片子是吕克·贝松导演的《狗神》。
记者前往胜利电影院的二楼,从二楼高处望去,乍浦路北海宁路口仍然有不少市民在现场拍照打卡。有结伴而来的市民朋友,还有推着婴儿车的家长,走走看看,闲庭信步,虽然被巨大的建筑围挡布所遮挡,但市民的观摩热情似乎并未受到围挡的影响。
乍浦路北海宁路口仍然有不少市民在现场拍照打卡
市民吴国俊在退休之后喜欢摄影,从去年12月26日到今年1月初,他去了三次“酱园弄”。1月6日,吴国俊给记者发来了一组当天拍摄的现场视频和图片:
我最初预感“酱园弄”这里会成为网红点是电影开拍之后。没想到,你们的报道这么快就发酵,这里已经成了网红点。从胜利电影院开始,短短的乍浦路两端已经交通管制,机动车不能进入,“酱园弄”的这面墙被围挡遮盖,还未完工的好几处场景也被遮盖。但是今天这里人很多,有一帮美术爱好者来此地写生老上海风情,大家来此打卡和轧闹猛,上海人的好奇心和怀旧情结再次被激活!
吴国俊从去年12月26日到今年1月6日拍摄的照片
对于图片当中一位被“长枪短炮”拍摄的长须老者,吴国俊解释道:“这位老先生应该也是摄影爱好者,他来此地拍摄。因其造型很有古风特色,许多摄影爱好者围着他拍摄,本是来拍摄的变成了被拍摄的模特。”
被“长枪短炮”拍摄的长须老者
1925书局店长倪慈清告诉记者:“最近因为《繁花》和《酱园弄》的关系,乍浦路人很多的。‘酱园弄’外景在做旧,我每天都会过去看一眼,眼看着人流一点点起来。”
“没想到这里那么快成为热门!”1月6日上午,老虹口、摄影师徐志东应邀在乍浦路附近参加电视台的一档节目拍摄,在节目拍摄完成之后,他向记者分享了自己对于“酱园弄”外景地现场的感觉:
一边是工人们在外景地如火如荼工作,一边是先睹为快的市民在拍摄。三十年前,这里是至乍浦路南段美食街的一个通道,许多企事业单位在乍浦路北段马路两旁的老房子办公,去年12月初搭脚手架的时候,路过的人们还以为是要拆除老房子进行开发,根本不当一回事,马路很冷清,来去匆匆的路人也不会留步,不知道在这里投入巨资拍摄大片,乍浦路北海宁路会成为有影响力的小马路。
如今的网络传播真是厉害,刹那间就传开了。有意思的是,两条上海曾经的美食街——黄河路和乍浦路几乎是同时成为热点,而且都是受到影视剧作品的影响。艺术与生活,时尚与轮回,社会需要有这样的亮点,人们也在寻觅生活色彩,这样的日子才扎劲!
一位市民持扇站在“酱园弄”弄堂口(徐志东 新年元旦拍摄)
著名摄影家祖忠人1月6日也前往海宁路乍浦路外景地,1月7日下午,他在一个读书会群当中向群友们分享了自己拍摄的现场图片。在祖忠人看来:“这条街刹时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正可谓‘影视未热,摄影先行’!”
“酱园弄”现场(祖忠人1月6日拍摄)
据悉,为了避免受到市民的围观影响,近日剧组选择在晚上进行外景地室外部分的场景设计和处理,开夜工。
徐志东对此认为,市民过度的热情会影响现场施工的进度,而密集的人群会出现安全隐患,他希望市民能维持好现场秩序,共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来配合电影的顺利拍摄。
剧组在晚上开工,进行外景地室外部分的场景设计和处理(陆柏荪 拍摄)
电影《酱园弄》由香港导演陈可辛执导,章子怡、雷佳音主演,据业内人士透露,电影将在今年三月中旬拍摄完成。由于目前搭景工作尚未完成,在此,我们也建议市民朋友不要在近期去现场拍照打卡,可以等场景搭建完成之后再去,相信,届时剧组会带来更多的惊喜。
酱园弄杀夫案
这些天
电影《酱园弄》置景
让#酱园弄#的话题火上热搜
也引发网友关注
很多人好奇
当年的酱园弄杀夫案
到底发生了什么?
酱园弄杀夫案是发生在1945年3月20日的一桩命案,杀夫、分尸、透过楼板渗下的鲜血、公审、死刑、舆论战、反转……集合了罪案电影一系列的耸动元素,重口味的案发过程不仅在当年轰动全上海,现在拿出来看看也是很炸裂的。
1945年3月21日
《申报》上登出一篇
“新成警局破获谋杀亲夫案”
的启事
内容是关于一天前
住在酱园弄(新昌路)
85号的詹周氏
杀夫詹云影之后分尸的事实
詹云影和詹周氏是租住在酱园弄的,楼下就住着二房东。这天二房东王爕阳在房间里忽然感觉有水滴落,以为楼上漏水,抬头一看才发现是血。二房东忙上楼查看,正撞见詹周氏杀人后已将尸体分割成多块,想要装进箱子,再试图毁尸灭迹。
图源:纪实频道《档案》栏目
二房东马上报警
詹周氏也立即被捕
从犯案到逮捕
不过短短一天时间
詹周氏承认是自己杀了丈夫
案情看起来没有任何疑问
这桩流量要素过多的凶杀案
很快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
无数小报就此编造了
各种想象的剧情
但其中也有真实的记者采访调查
通过这些调查
这件杀夫案幕后的故事
逐渐浮出水面
原来詹周氏本不姓周,而是姓杜,江苏人,早年父母死亡,被亲戚收养,9岁时被卖到上海当丫头,从此跟着主人改姓周。21岁时,被婚配给典当行的朝奉(典当师)詹云影为妻,又改名詹周氏。
詹云影外号“大块头”,五官端正,工作也还体面,然而轧了坏道,黄赌毒里占了两样,不是去嫖,就是去赌。在外面搞大别人家丫头的肚子也不管,还要詹周氏去安排将孩子送人。弄到后来,工作也不保,收入全无,还把家中辎重全当了去赌,弄得家徒四壁。
苦不堪言的詹周氏
只好自己去工厂打工贴补家用
但回来却遭到詹云影
变本加厉的责打
一来嫌她一个女人出去抛头露面
害自己丢脸
二来又疑心她在外面
跟野男人轧姘头
走投无路的詹周氏想到了自杀,她服毒自尽,却被邻居送到医院,救回一条命。活转之后,她又和丈夫商量,想把家里仅剩的几件家具变卖了,拿去做小生意,摆摊卖排骨年糕,也是一条出路。
但是丈夫回答她:“我有这些钱,还是去赌!”
詹周氏绝望了
后来据她供述
1945年3月20号凌晨
她从睡梦中醒来
恍惚出现了幻觉
听到有一个声音在对自己说
“杀死他,杀死他才有超生之日”
她于是举起菜刀
砍向了睡梦中的詹云影
发现杀死丈夫后,她也不知如何处理尸体,就学“绍兴戏”里看来的桥段,将尸体大卸8块(后来确认是16块),放进一个灰色箱子,准备弃尸,没想到还没来得及出门,已经案发。
杀夫,在那个时代
可想而知是罪加一等
死刑的吊索已经高悬在詹周氏头顶
而等待她的还有社会审判
有人说她必然有奸夫,肯定是合谋杀夫;警局也怀疑她1米5的个头如何将接近200斤的"大块头"单独杀死并分尸——很快,詹周氏被屈打成招,供述说邻居"贺大麻子"就是自己的奸夫,两人一起合谋杀人。
但贺大麻子到案后,第一个反转出现了:他坚称自己虽和詹周氏有肉体关系,却不曾合谋杀人——詹周氏苦于衣食不继,曾向他求助,贺大麻子也曾多次给予接济,两人的肉体关系,相比轧姘头,可能更多属于一种交换。
贺大麻子洗白之后,詹周氏又供出了另一个奸夫——詹云影的朋友"小宁波",称她是和小宁波一起合谋杀人。但很快第二次反转又来了——小宁波并未参与谋杀,是詹周氏恨他带着丈夫去赌,故而在严刑拷打之下有意将他供出。
一波三折之后
1945年5月3日
此案开庭审判
詹周氏被判处死刑
“詹周氏杀人,处死刑
褫夺公权终身,菜刀一把没收”
然而案情到这里还没结束,换一个角度——去掉血腥与暴力,看看它在社会层面的又一次反转:
法庭审理结束后,这个案件并未告终,而是进入了“第三类法庭”:社会舆论审判。上海当时著名的女作家苏青在《杂志》上发文,题目直截了当,叫“为杀夫者辩”。
图源:纪实频道《档案》栏目
文章里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场悲剧,是数千年封建礼教——尤其是夫为妻纲所造成的,是新时代女性争取男女平等道路上的一次有力的抗争。”
其后,她又在《杂志》上接连写了《武大郎与詹云影》《法理人情》《我以为》《詹周氏和潘金莲》四篇文章,要为詹周氏辩一辩她不该被判处死刑的理由。
这场舆论战继续
引发人们对此案的关注
詹周氏受到鼓舞
也开始积极为自己上诉
当时为了营救她
甚至也有人安排了一位
外国嬷嬷来作伪证
谎称她被捕时已经怀孕
死刑必须等孩子先生下来再执行
时代变局给了詹周氏一次重生的机会——1945年,抗战胜利,此前伪法院的死刑判决随之无效。1946年,詹周氏的案件进入重审流程,虽然初审依然被判处死刑,但二审时改判有期徒刑15年——詹周氏就这样得以幸存。
判决生效后,她在苏北大丰农场劳改,刑满释放后也在农场就业,并在1959年与担任炊事员的严少华再婚。此时,她已经不是詹周氏,她叫周慧珍。
据说周慧珍后来一直活到90多岁。上世纪90年代,《上海滩》的记者还曾在大丰农场采访她,得知她曾在托儿所工作,为孩子们做饭。
新闻晨报周到APP记者·严山山
来源: 周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