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太忙了没时间运动?其实每天1分钟就可以!
近日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子刊发布的一项研究,为运动打开了新思路:这种运动练1分钟就对身体有益!
每天拿出1分钟来运动就可以
2023年10月刊发在《柳叶刀·公共卫生》的一项研究发现:短暂的中度至剧烈间歇性运动,即使只有1~10分钟,就可以带来健康益处。
研究截图研究人员筛选了2.5万余名佩戴加速计(7×24小时)且不锻炼的成年人,平均跟踪随访时间为7.9年。分析发现,与每天中高强度间歇性生活方式体力活动都少于1分钟的人相比:
每天1~3分钟中高强度活动,死亡风险降低34%、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9%;
每天3~5分钟中高强度活动,死亡风险降低44%、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38%;
每天5~10分钟中高强度活动,死亡风险降低52%、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41%。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少于1分钟的中高强度活动,只要剧烈运动占比超过12%,就可显著降低死亡风险;剧烈运动占比超过15%,也可降低不良心血管风险。
怎么判断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可划分为小强度、中等强度和大强度三个级别。监测运动强度的指标有运动中心率、运动中呼吸变化和运动中自我感觉等。
1
心率监测
最大心率是指人体运动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最快心跳频率,人体的最大心率与年龄有关:最大心率(次/分)=220-年龄(岁)。
小强度:50%~60%最大心率范围,实测心率低于100次/分;
中强度:60%~85%最大心率范围,实测心率在100~140次/分范围;
大强度:85%或以上最大心率,实测心率达到140次/分以上。
2
呼吸监测
运动引起人体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变化,可以根据运动中的呼吸变化监测运动强度。
小强度:与安静状态相比,运动时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变化不大,呼吸轻松、平稳,可以唱歌;
中小强度:运动中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增加,呼吸较轻松,可以正常语言交流;
中等强度:呼吸较急促,只能讲短句子,不能完整表述长句子;
大强度:呼吸急促,运动中不能用语言交谈。
3
主观体力感觉监测
小强度:感觉较轻松,出汗较少;
中等强度:感觉稍累了些,出汗量增多;
大强度:身体感觉到累,并且大量出汗。
运动者可通过主观体力感觉控制运动强度。一般来说,在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时,主观体力感觉为轻松或稍累。
中等强度运动对身体的刺激强度适中,主要包括健身走、慢跑(6~8千米/小时)、骑自行车(12~16千米/小时)、登山、爬楼梯、游泳、太极拳等。
需要提醒的是,初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或体质较弱的人,可从中等或小强度运动开始锻炼,循序渐进。
生活中多做这些,都算中高强度活动
除了专门的运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做中高强度运动。生活中有很多容易将间歇性的高强度体力活动日常化的方式,主要包括:
(1)短途路程采用快速步行或者骑自行车;
(2)快速上楼而不使用电梯;
(3)如果开车购物,将车停在远离购物中心停车场100米的地方,来回步行;
(4)走路的时候,以每分钟130~140步的速度行走;
(5)爬坡。
中高强度运动,记住这五点
01
运动前充分热身
运动前一定要充分热身,避免运动损伤。在运动后要做好肌肉拉伸放松。
如果最近身体不舒服、感冒、发烧、胸痛、呼吸困难、头晕头痛、关节不适等情况,要避免中高强度运动。
02
运动时循序渐进
运动锻炼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要运动心切,特别是平时不动的人最好不要突然剧烈运动,容易出现运动损伤。
特别是肥胖或关节有疾患的人,应警惕过大的运动量给身体带来损伤。
03
运动中不适停止
运动中如果出现不适的感觉要及时停止。伤后、病后、身体不佳、过度劳累、睡眠不足、感冒发烧参加运动时也容易发生运动性猝死。
如果最近身体很疲劳,最好减少剧烈运动,一旦感觉胸闷、缺氧、头晕、背部放射性疼痛,应马上停止运动并到医院进行检查。
04
运动后冷身运动
人在剧烈运动后的突然停止,相当于“急刹车”,运动后要做个“冷身运动”。
冷身运动能使快速的心跳减缓至安全水平;加速代谢产物乳酸等的排泄,放松肌肉,尽快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减轻运动后的肌肉酸痛。
中高强度运动后的慢跑、快走、舒展放松等,这些运动可以维持促进血液的回流。在冷身运动中,逐渐减慢动作,心率降至 120 次/分以下,这一般需要 5~10 分钟。
05
运动后不要狂欢
运动后很多人感觉口干舌燥,想赶紧大量饮水,此时建议先让身体平静下来,小口多次饮水,不要大口狂饮。
因为水短时间积聚于胃肠,除胃部感到沉重闷胀外,还会影响膈肌活动,进而影响正常呼吸。大量水分进入血液还会使血容量迅速增加,心脏负担突然加重,导致心肺功能异常。
来源: 约见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