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冬天,为什么中、西医都建议吃点这个“养生肉”?补阳气、暖身体,越吃越舒坦!

光明网 显示图片

  羊肉汤、羊肉串、涮羊肉……自古以来,羊肉不仅是美食,还是国人眼中的滋补佳品。

  俗话说,冬吃羊肉赛人参,春夏秋食亦强身。在寒风瑟瑟的冬天,羊肉变成了大受欢迎的暖身食物。

  羊肉为什么能帮身体御寒?人人都适合吃羊肉吗?

  羊肉是怎么帮身体御寒的

  羊肉,古时称为羖(gǔ)肉、羝(dī)肉,是国人食用的主要肉类之一,其进入药用已有2000多年。

  冬天食用羊肉,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帮助抵御寒冷。

  传统医学认为,羊肉性味甘、温,有补中益气、温补脾肾的功效,且能滋补强壮,适宜体质虚弱、阳虚怕冷、手足欠温、脾胃虚寒所致的反胃,腹部冷痛及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产后血虚经寒所致的小腹冷痛。

  《本草纲目》中说:“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养胆明目,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

  现代研究认为,羊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羊肉较细嫩,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同时,脂肪含量比猪肉、牛肉都要少。

  羊肉中的维生素B12也非常丰富,而缺乏维生素B12缺乏可能导致贫血,因此吃羊肉有助于“补血”,改善疲劳、乏力。

  此外,羊肉可保护胃壁,增加消化酶的分泌,帮助消化。

  你适不适合吃羊肉

  羊肉虽御寒滋补,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吃。以下几类人最好少吃羊肉:

  身体怕热不怕冷,精力旺盛不知道疲倦,还经常大便燥结,容易上火的人。

  因上火引起的风热感冒、咳嗽、黄痰、牙痛、肺热、口舌生疮等人群,出现这种情况也应该忌食。

  患有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痤疮等)的人也尽量不要吃,因为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羊肉属于“发物”,容易诱发某些病症,会加重皮肤的过敏反应,使症状复发,甚至是加重病情。

  平日大鱼大肉吃得过多的人,这类人血脂一般较高,体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也可能超标。最好少吃胆固醇含量较高的羊肉,尤其是肥羊片。

  很多人吃完羊肉会出现“上火”的症状,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是因为羊肉的蛋白质含量高,进食后会促进体表散热,此外,在消化蛋白质的过程中,还会消耗体内大量的水分,让人出现干渴、燥热的情况。

  推荐饮食

  羊肉生姜小麦粥

  羊肉250克(洗净切碎,下同)、小麦60克、生姜10克(切末),一同放砂锅加水(适量,下同)共煮成粥,食盐等调味,分早晚2次食用(下同)。

  此粥助元阳、益精血、补虚劳,是病后体弱调养身体的补益佳品,最适宜于冬季滋补之用。

  苁蓉羊肉粥

  羊肉250克、苁蓉50克(切片)、粳米100克(稍洗,下同)、生姜3~5片切末。将苁蓉加水煮半小时,去药渣取汤,再加入其他用料,一起煮成粥,调味食用。

  此粥益肾壮阳、补精养血、润肠强身,适用于肾虚阳痿、腰膝酸软、大便干燥、面色灰暗等症。

  羊肉搭配有禁忌:

  禁忌一:醋。有人吃羊肉时用醋去膻,殊不知醋性收敛,不利于体内阳气生发,使羊肉的温补作用大打折扣。

  禁忌二:茶。茶水是羊肉的“克星”,因为羊肉中富含蛋白质,而茶叶中含有较多的鞣酸,吃羊肉时喝茶,会产生鞣酸蛋白质,使肠道蠕动减弱,大便水分减少,进而诱发便秘。

  禁忌三:南瓜。羊肉与南瓜都是温热性食物,若搭配在一起食用,容易上火。

  脂肪肝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肥胖、高血脂、糖尿病、慢性肝炎等疾病都会引发。因此,无论胖瘦,大家都不能忽视它哦。

  羊肉去膻有妙招

  羊肉的膻味比较重,不少人觉得吃不惯。其实,只需掌握一些小技巧,羊肉的膻味就能轻松去除,同时还能提鲜增香,味道更好。

  01

  巧用橘皮

  炖羊肉时,在锅中放入几片干橘皮,待其煮沸一段时间后捞出,再放入新的。橘皮的清香会渐渐渗入羊肉中,而羊肉的膻味则会被吸附在橘皮上带走,如此反复几次,膻味就去得差不多了。

  02

  巧用花椒

  热锅凉油,下入花椒煸炒,香气充分释放后将花椒捞出,再用花椒油来爆炒羊肉。这样炒出来的羊肉膻味大大减少,还有一股花椒的香气,风味非常独特。

  03

  巧用料酒

  羊肉先入锅煸出香味,然后顺着锅边倒入料酒,这个方法也可以快速去除羊肉的腥膻味道。

  最后可可要提醒大家,羊肉虽好但不是人人皆宜,经常上火、体质偏热的人群最好少吃或不吃,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的人群也需要限量食用。

来源: 约见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