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性的书法大家。比如东晋的王羲之,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宋代的“苏黄米蔡”等等,而辽金时期的书法也有其独特的光芒,是中国书法史上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虽然金代流传于世的书法作品屈指可数,但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却收藏了一件集两位书法大家于一身的罕见墨宝,它就是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吕君墓表。
1991年底,在丰台区石榴庄凉水河南岸,也就是今天北京南站东南角的位置,发现了一通汉白玉质地的墓表。它通高265厘米,距今已有800多年。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开放部副研究馆员穆洁告诉我们,这种形制的墓表非常特殊。
穆洁:“这个墓表由三部分构成,顶部雕刻成仿木构建筑重檐盝顶盖的形式。它实际上是两方石,中间是四方柱体的表身,下边是一个看似两层、实为一体的方形台阶式基座。通常我们说的墓表是直接由表身和基座两部分构成,像吕君墓表这种有重檐盝顶盖还是很特殊的。”
吕君墓表
那么,这样一通形制特殊的墓表究竟属于谁?吕君又是谁?墓表上都记述了哪些内容呢?
穆洁:“通过表文的记述,我们知道吕氏家族是世代居住在幽燕地区的豪门望族。这一通墓表的墓主人名叫吕徵,字良弼,娶妻赵氏,育有两子,曾经从军戍守过镇阳,在金世宗大定七年去世,终年58岁。吕徵虽然出身豪门望族,但是他本人终身未仕,就是说没有做过官,因此也就没有官职,而金代规定非官员不得使用墓志,所以吕氏的后人就变通了一下,为吕徵改立了这样一通墓表,来记述他的功绩。”
关于吕徵本人在正史上没有记载,但是通过这通墓表,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他生平的一桩具体事件。
穆洁:“‘大定之初募献资驻军处者授爵’,如果你能够资助钱财来帮助扩充这个军需储备的话,就可以给你授予爵位,所以吕徵就给自己和两个儿子‘以钱千万及二子取爵’,就在这里边提到了。”
金代流传于世的书法作品屈指可数,而吕君墓表则汇集了金代两位大书法家的墨宝,表身四面共刻有835字,表头“吕君墓表”为篆书,蔡珪所写;正文为楷书,任询所写。
穆洁:“蔡珪,字正甫,他的父亲是右丞相蔡松年,是金代著名的文学书法大家,所以蔡珪算得上是深受家学的影响了。据史料记载,蔡珪以文名世,辩驳号称天下第一,而且他的文章在金世宗大定年间声名很大,被推举为金代文学的实际奠基人。蔡珪墨宝传世的不多,篆书尤其罕见。因此吕君墓表当中虽然只有他的四字真迹,但也是非常珍贵的。透过这四个字,我们可以看出蔡珪的篆书实际上继承了古篆的法则,就是运笔如蚕吐丝、如棉裹针,给人一种含而不露、大美无言的视觉感受,足见蔡珪书法功底之深厚。”
吕君墓表局部图
为吕君墓表撰书表文的任询是金代著名的书画大家,主要生活在海陵王正隆年间和金世宗大定年间,即1156年到1189年。他平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书、画作品。《金史》本传说他“书为当时第一,画亦入妙品”。
穆洁:“任询平生创作了很多的诗文书画作品,但是很遗憾,除了极少数的几篇碑文和诗作传世之外,其余几乎全部失传。保留至今的只有8件石刻作品,吕君墓表就是其中的一件。根据专家分析,在这通墓表当中所体现的任询书法的许多结构,特别是运笔,很明显直接受到了唐代颜真卿的影响,但是他这种刚健还有硬瘦的风格,又不失柳公权的影响,所以我们也可以概括任询的这幅作品是融颜柳于一炉,唐风神韵嬗变其中。”
吕君墓表
一个在正史上没有记载的人物,竟然能请到金代当时两位著名的文学书法大家来为他撰写墓表,吕氏家族的社会地位可见一斑,而通过墓表上的书法,我们也能看到汉文化对金的深远影响。
穆洁:“金中都的政治经济,尤其是文化和社会生活,可以说是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尽管处在女真政权的统治之下,但是金中都的文化构成因素当中,占绝大部分的仍然是传统的汉文化,中间夹杂着女真民族固有的文化和习俗,所以两者实际上是处在一种彼此交融和交流的过程当中。”
历经了800多年的沧桑岁月,吕君墓表依旧完好无损。吕君墓表的发现,不仅为研究金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让我们领略了金代书法艺术的成就,因此在文物定级时被专家评定为一级文物,吕君墓表也成为了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继金中都水关遗址之后的又一件重要文物。
转自:北京广播电视台
来源: 北京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