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炉+小饼+蘸料,灵魂烧烤三件套”,坐着高铁去淄博撸串,一顿烧烤带火一座城。
据媒体报道,“五一”假期,淄博站客运累计发送旅客超24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8.5万人次,旅客到达量约24万人次。据微信5月4日发布的《2023“五一”游玩井喷数据报告》,“五一”期间,淄博旅游业消费额环比4月增长73%,而游客在淄博本地中小商户日均消费金额环比4月增长也达到了近40%。
烤炉+小饼+蘸料,淄博烧烤的“灵魂三件套”(央广网记者刘博伦 摄)
目前淄博依然很“热”,对于淄博而言,烧烤的“爆火”为其提供了机遇,但如何抓住机遇、拼出特色,把“流量”转化为“留量”,是他们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
一场浪漫的“双向奔赴”
躲避老伴儿唠叨却被游客追着跑的卖绿豆糕大爷,被游客送各种试卷和学习辅导教材的“暴躁小胖”,满脸疲惫、生无可恋的烧炭小哥……这些平凡人的故事在过去一段时间“霸占”了众多人的社交平台,很多人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淄博突然“火”了,又“火”得这么彻底。换句话说,淄博“火”得有些突然。
如果要追溯源头的话,大概要从一场双向“奔赴”说起。2022年5月份疫情期间,山东大学一万多名学生来到淄博隔离。淄博市政府为大学生们准备了生活用品、洗漱用品、防疫物资,在饮食方面更是每天变着花样“投喂”。
在隔离结束前的最后一餐,淄博市政府为他们准备了一顿烧烤,这顿烧烤以及淄博人的热情给大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淄博市政府在“写给学生的信”中与隔离大学生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欢迎大家带上朋友再来做客”。
今年3月初,几千名大学生如约而至,前往淄博打卡撸串,与淄博市政府完成了一场浪漫的“双向奔赴”,一时间,“大学生组团坐高铁去淄博撸串”冲上热搜。
游客拍照打卡(央广网记者刘博伦 摄)
凭借着当地烧烤的“灵魂三件套”以及淳朴的民风,再加上互联网的推动,一时间淄博吸引了各地网红前来打卡,引爆第一波“进淄赶烤”的热潮。
“淄”味儿里“烤”出城市温度
这场浪漫的“双向奔赴”,算得上淄博“火爆”全网的源头,而接下来淄博政府以及当地市民的一系列“操作”,则真正让这座城市成为国内“顶流”。
3月10日,淄博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要抓住契机设立名店“金炉奖”、成立烧烤协会、“五一”举办淄博烧烤节。为了让游客吃得舒心,当地政府开设21条烧烤定制专线、开通淄博烧烤公交专线、定制发放淄博烧烤地图……这些持续发力的政策,让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度双双提升,满意度也持续走高。在这个年轻人分享欲强烈的自媒体时代,淄博通过一系列“以人为本”的举措,实实在在把消费者放在第一位,通过物美价廉、货真价实的产品让利消费者,持续打造舒适的消费体验、暖心的消费服务,不仅赢得了好口碑,更获得了回头客。
如果说政府层面推出的举措只是为淄博烧烤的“爆火”搭建好了“底层结构”,那各路“大V”、网红博主乃至普通游客的“自来水”则是将淄博烧烤的“上层建筑”推向了新的高度。一网络知名打假博主自带电子秤前去淄博“打假”,到访的八大局便民市场的十家店铺,全都没有缺斤少两的情况,该博主在其视频中评价道:“山东淄博是一座让我不得不佩服的城市!山东烧烤看淄博!淄博消费更是绝!靠谱!”
在这场以烧烤为媒介的“多向奔赴”中,政府率先垂范,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市民热情好客,绝大多数淄博人尽自己所能,共同呵护来之不易的城市品牌,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一个个微镜头串联出这座城市的温度。
有烧烤摊主表示“现在不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淄博的荣誉而战”。出租车司机、普通市民都在为淄博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而骄傲,并且非常珍惜这个城市IP。甚至有网友说“吃的不只是烧烤,还有淄博人民的热情”。
可以说,在如何实现城市治理中的“共建共治共享”这张“考卷”上,淄博给出了精彩的答案。
网红变“长红”,“凭什么”
淄博真的“火”了。
淄博烧烤的出圈是一种必然。淄博作为传统工业城市与“人间烟火”的偶遇,民间热点和政府的通力协作共同造就了如今现象级的城市营销,打造出了城市自己的亮点和名片。
但淄博还能“火”多久,估计没有人能知道准确答案。有人说,淄博的“火出圈”会是一阵风。但是目前看来,这阵风已经刮了三个月,远远打破了大家对于“网红”容易陨落的思维定势。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热点”事件的生命周期,取决于下一个“热点”事件何时到来。“不了了之”几乎是所有“网红”的常态。
淄博一烧烤店外,食客排起长队(央广网记者刘博伦 摄)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文化和旅游学系主任黄潇婷认为,要想从“网红”变成“长红”,首先需要拓展“新爆点”。网络热度的盛衰往往是有周期的,想要把热点留在淄博就不能只依靠“烧烤”一个支点,需要在烧烤热度还未消退的时候顺势推出美食“新爆点”和文旅新产品。中长期来看,更为重要的是整个城市的配套基础设施需要扩容提档升级,包括住宿类、交通类、娱乐类、购物类的设施都需要考虑外地游客规模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
其实,淄博正在努力。如果把“烤炉、小饼和蘸料”比作淄博的老三件套,现在陶瓷、琉璃、丝绸的“陶琉丝”新三件套正在成为游客吃完烤串过后的新选择。
把目光再放长远,淄博还把这波流量变成城市推介的最佳入口,把招揽人才当作第一大事来抓。“人才金政50条”“技能兴淄26条”这些凝聚着城市温度的系列人才政策,吸引更多年轻人到淄博就业和创业。
可以看出,淄博的“野心”一直都没有局限在烧烤一处,借助烧烤的“红利”招引人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才是淄博长远的打算。就像淄博市张店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军所言:“我们一直想做的是把人才引进来,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这是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做的,烧烤好像一下子把这些都放大了。”
始于味道,基于治理,成于口碑。对淄博而言,“烧烤热”或许总有消退的时候,但由此招引进来的人才,积累起来的治理经验、城市口碑必将成为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的宝贵财富。
烧烤背后的人文之道
淄博火了以后,来自众多城市的食客纷纷进淄“赶烤”,很多网友直呼可以“抄作业”了。淄博的“爆火”能复刻吗?不一定。但淄博的经验一定是可以借鉴的,如果要总结淄博经验,有一个词是绕不开的:人文关怀。
如果仔细研究一下淄博烧烤“爆红”的“轨迹”可以发现,不管是开设烧烤高铁专列、公交专线,还是文旅局长们上车接站、送上特产,抑或是实施青年驿站半价入住、共享单车限时免费……一系列的举措背后,都体现了淄博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肉串在烤炉上“滋滋”冒油,升腾起“烟火气”(央广网记者刘博伦 摄)
“一串烧烤带火一座城”,火的是烧烤,但游客吃到肚子里的,却是满满的人情味。淄博处处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是淄博烧烤持续火热的“催化剂”。就像前文所说,淄博的关注点一直都不仅仅是烧烤,烧烤带来的流量“红利”下,是一片充满人文温情的发展沃土。
城市有“温度”,发展有“热度”。一个有温度,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是一座宜居宜业、有责任有担当的城市,看似虚无缥缈的城市“温度”将会为这座城市带来实打实的发展机遇。
在这次的“烤”场里,民众对于城市运营的想象有了一个可以触摸的样本;反过来,其他地方对于未来提升城市运营能力有了可借鉴的模板。可以说,对于淄博的这份“烤”卷,留下的启迪与思考还有很多。
记者:程立龙 唐磊
来源: 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