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这个消失已久的“鱼”今年中秋又“游”回来了!

光明网

今年中秋

传统非遗“鱼灯”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

一盏盏造型各异

象征团圆富足的鱼灯

“穿梭”在大湾区各地传统街区

为中秋佳节平添不少“氛围感”

而在广东佛山顺德区大良街

“大良鱼灯”作为一种非遗传统技艺

在这里已经传承百年

快看!这个消失已久的“鱼”今年中秋又“游”回来了!

大良鱼灯是一项极富水乡特色的扎作工艺

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

盛行于清代

清末民国,大良鱼灯会名动一时

各路手艺人花尽心思制作精美的鱼灯

争奇斗艳、一比高下

鱼灯会曾是与佛山秋色

沙湾飘色齐名的盛会

鱼灯微微舞动,姿容妙曼

里面的灯火既不会熄灭

也不会燃着鱼体的薄纱

尽显工艺的精巧

快看!这个消失已久的“鱼”今年中秋又“游”回来了!

鱼灯以鱼为原型,以竹为骨

本质上是竹编技艺的分支

制作时,先以竹篾扎成鱼形骨架

用纱绳固定,然后扪上明纱,绘染鳞鳍

大良鱼灯非遗传承人潘智江介绍

大良鱼灯最显著的特点,是仿真度高

形态逼真、色彩鲜艳

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鱼灯是为上作

而这就要求手艺人

要用心观察不同鱼种的各种形态

快看!这个消失已久的“鱼”今年中秋又“游”回来了!

不仅如此,鱼灯制作还十分耗时

包括编织、上色、装饰、点睛等多道工序

均需手工制作

一个鱼灯的制作周期往往需要一周以上

鱼灯种类盛极时多达几十种

有火鲤、鳜鱼、鲈鱼、石斑、鲮鱼

狮子头鱼、红鲹等

反映了顺德渔业的兴盛

该制作工艺极具地域特色

2019年

被列入佛山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快看!这个消失已久的“鱼”今年中秋又“游”回来了!

潘智江说:“现在,在大良附近

只剩下我一个人会做鱼灯了

这种技艺如果丢失了非常可惜

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种技艺传承下去”

如今

随着人们对非遗项目重视程度提高

消失已久的鱼灯巡游再现

鱼灯也作为一种美好的祝福和象征

再次掀起“鱼灯热”

快看!这个消失已久的“鱼”今年中秋又“游”回来了!

一盏盏活灵活现的大良鱼灯

寓意着富足、团圆

也不时地勾起人们心里

对传统节日的深刻记忆

总台记者记者/郭翔宇 林铭浩 吴梓添 张毓琪

来源: 大湾区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