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魏鑫)冷冻10个月的荔枝口感保持如初?近日,一则“广东300吨冻眠10个月荔枝上市”的话题引发热议。记者了解到,2023年6月,广东运用超低温冻眠锁鲜技术,保存了200-300吨新鲜采摘的荔枝,截至2024年5月,这批荔枝已经陆续投放市场。
关于荔枝冷冻,还有新的消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通过超低温冻眠锁鲜技术,将季节性上市的荔枝——井岗红糯冷冻保存,能实现全年供应。一家承担销售运营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款“冻眠荔枝”可以全年销售和扩大出口,新一批产品已于5月开始生产,有望9月份推广。
科技创新破解产业难题。超低温冻眠锁鲜技术的应用,能解决传统冷冻荔枝色泽易褐变、品质易劣变的瓶颈问题,其色香味和营养品质能保持到原来的八九成以上,一改荔枝“三日而味变”的特性。
应用超低温冻眠锁鲜技术
“冻眠荔枝”有望更保鲜
“冻眠荔枝”包装
记者在一家销售“冻眠荔枝”的线上商城看到,该款荔枝包装上注明“需要在常温水完全浸泡10-30分钟解冻后食用”“解冻后30分钟内食用风味最佳”等提示。“若购买多件,线上购买会更划算,下单后24小时内送达。”该网店客服告诉记者。
荔枝保鲜难在口感、色泽和风味。因为食物在冷冻过程中存在最大冰晶生成带(温度区间),通常为零下1摄氏度至零下5摄氏度,该温度范围内,食物中近80%的水分会被冻成冰。如果能够以最短时间使食物的温度“跃”过最大冰晶生成带,食品中便不会形成分布不均的较大冰晶,取而代之的是均匀分布的细小结晶,这会显著降低细胞组织的“冻伤”程度,使食品在解冻后也能保持原有状态。
当前,市场上的“冻眠荔枝”,多采用“液氮速冻”技术,依靠-196℃的液氮让荔枝实现保鲜。而超低温冻眠锁鲜技术,可在-35℃或以下提高热交换效率,调节荔枝冷冻时冰晶形成路径和形态分布,形成细小致密且分布均匀的冰晶,保护细胞组织,解决了传统冷冻易形成的大冰晶导致细胞破损、品质劣变问题。
广东省农科院加工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将浸渍冷冻技术应用在荔枝上,需要结合荔枝独特的冷冻特性,如快速预冷前处理时,荔枝果壳易褐变,因此如何保持鲜红色泽是一大难点,“此外,像桂味等品种果壳具有鳞状突起,包装材料上还需考虑耐刺性等。”该工作人员说道。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梁勤儒表示,将进一步加强这一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拓宽其在市场上的应用范围和深度,以此推动荔枝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解决荔枝季节性集中上市、“果贱伤农”等产业难题提供科技方案。
科技助力全链条保鲜
系统延长荔枝上市期
荔枝一般在5-8月份集中上市,具有较强季节性,产量受气候影响较大。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中心预计,今年全国荔枝将有较大幅度减产。但在丰年,荔枝产量过剩叠加保鲜期短,又易造成“果贱伤农”的现象。“荔枝产量高的时候,有时人工采摘的成本比收益还高,就算白送也送不出去,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烂在果园里。”阳江市阳西县一名果农表示。
为延长荔枝保鲜时间,破解“果贱伤农”产业难题。近年来,广东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广州科技局等多部门推动“荔枝超低温冻眠锁鲜技术”转化推广,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实现产业化应用,目前已在广州市从化区、南沙区建立了2条年产能力1000吨的冻眠荔枝生产线。
在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厚彬看来,超低温速冻保鲜技术有利于鲜果的保存与深加工,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不过,延长荔枝保鲜期和上市期是个系统工程。真正实现全年荔枝自由,离不开科技深入到培育、加工、包装、运输等各环节。
谈及延长保鲜期和上市期的科研重心,陈厚彬告诉记者,结合低、中、高纬度地理环境,培育早、中、晚熟品种,使全国荔枝上市期延长到5个月以上;其次提升栽培技术水平,改善果实品质,提高荔枝贮藏性;此外,利用冷链、优化采后处理流程、采用包装新材料等方式,延长贮运保鲜时间。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荔枝品种选育、采前管理、智能采收、鲜果贮运、冻眠锁鲜、高效加工等产业全流程开展技术攻关,开发全产业链配套技术和装备,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荔枝保鲜产业模式。”梁勤儒表示。
来源: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