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助力

  作者:季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把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也在理论界引发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集中探讨,本文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角度,讨论并解析中国式现代化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准确把握现代化与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

  哲学社会科学为国家发展提供方向和力量,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哲学社会科学对现代化的发展具有引领和定向的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对国家发展提供方向和力量,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众所周知,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的重大进步或复兴都离不开新思想新认识新发明的推动,离不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这三大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进步。无论是原始文明的盘庚迁都于殷,还是农耕文明的大秦一统天下,抑或工业文明的西方工业革命,都与之前文化传承、百家争鸣、文艺复兴有着重大关联,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哲学社会科学对现代化的发展具有引领和定向的作用。这可以从东西方的现代化实践中得到验证。近现代以来,西方国家以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为基础,以其制度模式和道路模式定义现代化的内涵,凭借技术和平台优势向全世界传播,西方现代化一度成为人类现代化的标杆和方向,并产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影响。同样,现代化一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沉沦而奋起、由苦难而辉煌,打破了“西方中心论”,终结了“历史终结论”,超越了“文明冲突论”,走出了一条根本区别于西方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从历史、哲学、文化、思想、制度、实践等多个维度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极大丰富了现代化的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和引领助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总结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功指引、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其中就包含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成果和重要贡献。

  对应和服务于我国的现代产业发展逻辑、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哲学社会科学也肩负着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并不断创新发展。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作为产业发展前沿主力军,承担经济高质量发展责任的中国企业急需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创新指导实践,需要重新思考经营哲学、文化建设的底层逻辑。为完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企业经营哲学和文化建设需要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更多站在人民至上和“国家战略”的立场和层次进行筹谋和判断,需要围绕新时代的历史使命,结合中国国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企业的文化价值观,从而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些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引领助力。

  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解答中国式现代化的四个“之问”

  在百年变局的迷题和挑战前,需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助力,从而解答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另一方面,地缘紧张、互信缺失、经济脆弱、气候恶化、粮能危机等多重风险叠加,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不能从容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将受到重大影响。哲学社会科学作为解释、描述、预测和解决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问题的知识体系,发挥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和服务社会的作用,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和科学工具,在解决社会争端、缓和社会矛盾、改革社会机制、推动社会发展方面为人类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指南。在百年变局的迷题和挑战前,需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为之助力,从而解答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中国之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百年探索的首要问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实现了中国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回答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历经百年求索,中国共产党人成功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金钥匙,成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之门,引导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世界怎么了、人类怎么办”,这一“世界之问”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面对世界变局的价值情怀。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之变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面临的挑战更具全局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回应了“世界之问”,为维护国际秩序和完善世界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主张世界各国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在解答“世界之问”的同时,一个昔日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国家,以“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博大胸怀和不懈追求,走出了迥异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人民之问”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把民本思想与群众观作为价值内核,一以贯之地秉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情怀。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人民性品格,在探求人类解放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坚信这一人民至上的理念,在倾听人民心声、关切人民所需的过程中不断应答“人民之问”。“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根本,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部署新要求: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更加注重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保障基本民生、促进机会公平、推进共同富裕、创造正义环境,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极大提升了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回应人民关切,解答“人民之问”,走出了一条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如何坚持伟大理论、如何推进伟大实践”,这一“时代之问”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务实的实践路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既应答了中国的“时代之问”,也为世界的“时代之问”提供了中国答案。这一思想要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应对国内发展问题时,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时,直面当代人类的发展困境,以全球治理观、正确义利观、新安全观、包容文明观、世界新秩序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逻辑的超越,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新选择。

  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解答,是运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解决中国理论和现实问题的代表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也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

  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核心命题,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纠偏定向。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其中,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从而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物质文明建设也好,经济建设也好,社会发展也好,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发展,重点更多是从物质上为中国式现代化做出准备、推进和发展。和物质文明建设相比,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更为艰巨,因为它既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又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而这两方面的问题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和宣传思想文化的创新发展和成果支撑,从而保证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水平的协调式发展。那么,我们要怎样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核心命题,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纠偏定向。历史和实践多次证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直面现实问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并解决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对的一系列理论、道路和方向等时代之问,并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两个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破解人类现代化和文明形态迷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遵循,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新时代的核心课题。中国道路百年来的艰辛探索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意识形态和革命性的上层建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为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转变、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实践提供了重要理论保证,也体现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和“两个结合”的提出,更加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意义,也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世界意义,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制度的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这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探索之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价值和作用。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可以看到,一方面,它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实践探索落实,从而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路径。另一方面,它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想、信念和担当,这体现了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关切,反映了“解放全人类”的愿景追求,顺应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趋势,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赋予了共识追求和价值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彰显全球责任,蕴含着智慧与自信,应和了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和天下胸怀。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华文明传统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融通融合,这也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出了更加恢宏的时代命题。

  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式发展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要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构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另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也离不开全世界文明支持下的融合和推动。

  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超越式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引领,离不开世界优秀文化文明成果的滋养,离不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助力。众所周知,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打造了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道路模式和制度模式,中国式现代化要想实现超越式发展,需要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努力作出自己的创新和突破。

  长期以来,西方一直宣扬,只有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现代化。这个预言在我国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面前破灭了。中国人民的实践探索和发展成就雄辩地说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真正全面建成现代化的国家并不多。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许多国家不顾自身发展的国情和历史方位,全盘照搬西方模式,结果发展过程极为艰难,不是步履蹒跚、停滞不前,就是断断续续、危机不断,甚至长期陷入政治社会动荡的漩涡之中。事实证明,如果我们搞的现代化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中国式现代化,而是西方化或者全盘西化,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没有今天这样的局面,更不可能有美好未来。

  第一,每一个国家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道路模式和制度模式,并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现代化模式和道路的选择。

  不同国家选择不同道路模式和制度模式并不天然成为矛盾,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本来就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揭示出来的重要经验。西方现代化是西方国家在自身历史、文化、文明和实践发展的基础上,按照资本逻辑实现的经济、社会、政治、文明的深刻变革,由于其根植于西方中心主义立场,具有侵略性、残酷性、排他性的特征而受到质疑。

  中国式现代化也有反映中国历史、文化、文明和实践的独特特征,历经百年抗争和奋斗,中国式现代化摒弃西方资本中心和物质主义的目标,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保证了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深刻影响着世界现代化进程。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同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模式并不唯一,需要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共同推动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和建设。

  第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双重属性,是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科学理论和知识体系,为现代化的建设理论建构提供科学理论工具。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统称,在弘扬文化精神、打造话语体系、提供学理支撑、发挥育人功能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作为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理论体系,它需要观照不同国情的独特要求,凝聚不同文化的主张共识,吸纳各种进步文明的创新成果,要随着时代、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恰恰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强化了这一理论品格,在“两个结合”基础上,吸收全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营养,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不断提供理论指导、更新知识体系、优化解决方案。同时,按照历史、理论和实践的逻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改革和建设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全面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经验,不断创新发展完善升华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注重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这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助力的重要前提。区别于西方现代化主张传统和现代二元对立的文明观,主张用现代性取代传统性。中国式现代化倡导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主张现代性和传统性相结合,和而不同,兼容并包。通过吸收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实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一文明观也反映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主张,保证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一系列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需要通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总结和传播推广,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价值观念,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它们是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中国道路、制度模式相互融通,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让人们感受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命力,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人类文明的智慧贡献。

  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每一步探索和成功,都是中国人民锲而不舍追求梦想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结果,更是中国人民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成果标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