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悼!中科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杨叔子逝世

  11月4日晚,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

  为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

  做出了有重要影响的贡献

  杨叔子,1933年9月生于江西省湖口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致力于机械工程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的交叉研究,带领团队开辟了我国智能制造研究的新领域,是国内智能制造的首倡者。他推进了时间序列分析的工程应用,实现了无颤振切削,攻克了钢丝绳断丝定量检测等国际难题,为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做出了有重要影响的贡献。

  中共十五大与十六大代表,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邀理事,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科协副主席,湖北省高级专家协会会长等。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机械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等。

  先后受聘为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北大学、第四军医大学30余所高校兼职教授、顾问教授、名誉教授。

  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省部级科技奖20余项,专利5项,出版专著、教材14种,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图书重要奖励13项(其中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曾任第一、二、三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

  高举人文教育大旗

  “我们要培养文理兼备的人才”

  作为华中科技大学的首位院士、老校长,杨叔子是一名杰出的教育家。身为机械工程专家的他多次讲到一句话:“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不打就垮。”

  1990年4月24日,在原华中理工大学老校长朱九思的推动下,该校瑜珈诗社正式成立。这是当时全国理工院校中,第一个面向师生的诗社。

  诗社成立后,吸引了华中大大量师生参与。杨叔子更是身体力行,在全校范围内,把诗词列入选修课。每学期在学生中开办两个班,一个是诗词写作提高班,一个是提高班。

  当时,杨叔子还对自己的博士有硬性规定:必须会背诵《道德经》和《论语》的前七章,否则不能毕业。

  为什么搞科学的要学习诗词?杨叔子的答案很简单:“育人是全面的,我们要培养的是文理兼备的人才。”他说,纵观世界文明,其他几个文明现在都已经消失了,只有中华文明不但没有消失,还继续在传承和发展。中华诗词作为文明的重要元素,现在需要更多人去学习和应用。

  在担任校长期间,杨叔子高举人文教育大旗,积极倡导在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在理工类院校中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人文风暴”。由他任编委会主任、汇集国内高校人文讲座精品的《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系列丛书,发行数十万册,至今畅销不衰。

  长江日报曾经报道,杨叔子的家极其简朴,客厅的书桌上,码放着《孟子》《诗词韵律合编》等中国古典文集,他的夫人徐辉碧介绍,杨叔子每天坚持阅读中国诗词等书籍并写文稿。

  赋诗填词是杨叔子工作之外的最大爱好,从1946年写第一首诗起,他保存下来的诗词超过600首。晚年的杨叔子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推崇孔子思想和儒家经典,曾抱病赶赴新洲“问津学堂”开讲,从始至终在贯彻着“科学理性和人文知识必须相辅相成”的信念。

  一组老照片

  缅怀杨叔子院士

  图为1960年在北京与夫人徐辉碧教授结婚照,徐辉碧教授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

  图为1975年与学生在一起。

  图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家工作讨论。

  图为20世纪90年代初在实验室指导研究生。

  杨叔子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华中科技大学第一位院士。

  担任校长期间经常深入学生中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图为1995年与学生在一起。

  杨叔子在高校中倡导并率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使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成为中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旗帜。图为1995年,杨叔子与学生在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后交流。

  图为1997年,杨叔子(左三)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大会上。

  图为2010年9月18日,杨叔子为新生作入学教育报告。

  图为杨叔子给本科生上课。

  图为杨叔子为世界文化名人园揭幕。

来源: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