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沉浸式戏曲研学文化节目《拿手好戏》在央视综艺频道(CCTV-3)开播。节目邀请王珮瑜、何赛飞、小香玉、吴琼等戏曲名家担任戏社社长,借助青年戏曲演员和跨界嘉宾的视角,在“研学+创演”的过程中,带大众了解、学习戏曲知识,沉浸式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深探戏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拿手好戏》的成功,源自于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自信和坚守,体现了继承中的融合,发展中的创新,与观众和用户实现了审美的共鸣与情感的共振。
一、让戏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拿手好戏》以传统戏曲为主体内容展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视角审美表达,以沉浸式研学为表现形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传承与传播,节目呈现出浓厚的东方韵味与中国风范,彰显中国传统之美。
首先,全方位展现传统戏曲的韵律之美。《拿手好戏》以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为主要研学剧种,兼设百花戏社,南腔北调,尽显中国戏曲的博大精深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节目让各个领域明星来体验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戏曲文化,赏经典,品曲味,学戏魂,让他们进行一次精神的提升和对中华文化的感悟。学员们都拿出了自己的拿手好戏,了解、学习、领略到了中国戏曲的瑰美。
其次,多要素烘托戏曲文化的外在之美。与以往演播厅摄制的文化类节目不同,《拿手好戏》以中国古典园林为研学场所和拍摄基地,园林风格与戏曲特色遥相呼应。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俯拾皆是、颇具匠心。如用猜谜的方式设计腰牌,以传统文化为谜题解谜学员特点。吴侬软语小百灵指黄龄,蜀地木兰、刚柔并济指李斯丹妮,越地佳丽、师出名门指陈栏芳。学员的古学堂、笔墨纸砚的考试工具、何赛飞的毛笔字、吴琼的茶艺等等,每个场景细节的设计都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再次,深层次彰显戏曲家的内在之美。《拿手好戏》不仅呈现中国戏曲的艺术之美,也充分展现了中国戏曲人的精神之美。豫剧戏社社长小香玉在讲述豫剧的时候说,优秀的演员要能够感受戏比天大的精气神。京剧社社长王珮瑜告诫年轻学员不但要勤奋,能吃苦,更要有规矩意识,没有戏里戏外的规矩,难成艺术方圆。
二、让古典与时尚在创新中融合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特性为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内动力。戏曲是在不断借鉴和融合其他艺术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拿手好戏》节目也采用了多种融合手法在传承中创新了中国戏曲文化。
首先,节目体现了古今融合的创新理念。中国戏曲既是古典的,也应该是时尚的。创演是《拿手好戏》的最大亮点。如尚雯婕采用“电子风+念白”,李斯丹妮说唱李白诗,张颜齐“京剧+说唱”,梁汉文表演“流行曲+粤剧”等,百年经典戏曲与现代流行音乐碰撞出了时尚的火花;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嫁接展现了古典的神韵。
其次,节目带来了真假难分的梦幻之美。“来时皆是台前客,沉浸便为戏中人。”《拿手好戏》采用贴近年轻学员审美诉求的方式,让他们感知中国戏曲的美与韵。在主题为“相遇”的研学节目环节,越剧园里设计了红楼梦游园的场景,让贾府人物活灵活现在学员眼前;京剧园设计了真人版的《同光十三绝》,让观众一时难分戏里戏外,场上场下;黄梅戏园设计了《天仙配》选段,七仙女下凡到学员身边,带来阵阵惊喜。
三、从多方认可到立体传播
作为一档创新性很强的传统文化类节目,《拿手好戏》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在媒介和信息过剩的今天,优秀的节目还需要成功的营销。《拿手好戏》的综合营销传播同样可圈可点。首先,节目获得了戏曲圈内的广泛认可和专业传播。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等戏曲院团和专业人士对该节目的创作与创新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是专业类节目成功的基本标志。其次,节目在年轻人中传播广泛。节目在微博、抖音、快手、视频号等新媒体上有大量的年轻人参与互动就是最好的例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节目受年轻人欢迎比受专业人士欢迎更有价值。第三,节目赢得了一定数量的海外观众和用户。据了解,该节目在美国、法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加拿大、俄罗斯甚至南非都有一定数量的观众,且积极参与央视频组织的“云鉴赏团”的节目互动。这种现象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形象当然有正面的促进作用。当然,最能说明《拿手好戏》节目成功的还是来自于媒介本身传播相关的数据。截至2022年10月25日,该节目已经连续九周登顶文化类综艺影响榜TOP1,累计曝光达54.6亿人次,累计全网热搜热榜502个,话题阅读量破17亿人次,全网视频播放总量破8.5亿人次。
艺术之路漫漫且修远兮。《拿手好戏》还是一档新节目,在故事性、戏剧性、文化性和艺术性等方面还有不少创新和完善的空间。期望《拿手好戏》越来越拿手,更多的好戏在后头!
作者:
陆地,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孙延凤,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