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二号古船正在整体打捞

  9月6日,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主作业船“大力号”驶离停泊码头,起航前往长江口二号古船遗址现场。这意味着,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正式开启海上施工。

  上海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和重要口岸之一,近代伊始更是成为远近闻名的国际都会和世界大港。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总体部署,上海市文物局2011年起启动了水下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2015年,考古人员通过声呐扫测等技术发现了“长江口一号”铁质沉船;随后,又在该沉船北部发现另一艘体量较大、保存完整的木质古沉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

  经过6年多水下考古调查勘探,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基本情况初步探明:为木质帆船,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公元1862年至1875年)。古船已探明有31个舱室,舱室内发现有码放整齐的景德镇窑瓷器等文物;船体及周围还有桅杆、铁锚、棕缆绳等大量文物。

  3月2日,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在上海正式启动。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组织技术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决定采用“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由主作业船“大力号”在古船四周下放22根巨型弧形梁,形成一个巨大的半圆柱沉箱,再把古船及其附着的厚厚泥沙与海水“滴水不漏”地包裹起来。

  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会同上海打捞局组织考古、潜水、物探、打捞工程等多领域的专业人员,以海洋物探扫测与潜水探摸相结合的方式,经过35个日夜的连续奋战,精确定位了古船的边界和埋深,复核了古船长约38.1米、宽9.9米,确认了船首向南。6月1日,“大力号”赴长江口二号古船沉船水域开展打捞前期清理工作。随后,“大力号”将实施端板—纵梁框架整体下放工作,随后逐根进行弧形梁的掘进穿引,并完成全部22根弧形梁穿引工作,形成古船沉箱。

  7月5日,在古船遗址现场,“大力号”完成了四根定位桩的沉桩,标志着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迁移预处理阶段工作完成。

  在完成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海上预处理阶段作业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和上海打捞局组成的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项目团队即刻投入海上打捞的前期准备,点线结合、立体交叉地铺开各项工作。

  据悉,“大力号”整个海上作业时间预计花费2个月至3个月时间,随后将由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将总重量1万余吨的古船沉箱同步提升出水。

  在前期水下调查和整体迁移预处理阶段,相关部门已经提取、清理了部分古船相关出水文物,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后续古船整体打捞阶段散落文物遗失,确保古船信息的完整性。在预处理阶段,考古人员在古船北部同时发现了船舵和铁锚。船舵的舵杆残长约5.6米、直径42厘米,裹着52道宽约7厘米的铁箍起到加固作用;舵柄由铁箍将3根木材紧箍而成,最长处约6.26米。铁锚为四爪锚,是目前国内发现较大的古代四爪铁锚。此外,目前已经清理的600多件出水陶瓷器大多产自景德镇窑,包括“同治年制”款绿釉杯、粉彩二甲传胪图杯、豆青釉碗等。其他陶瓷器可能产自江苏宜兴窑和福建地区窑口。

  “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出水后,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将根据古船考古和文物保护方案,围绕古船遗址形成过程、建造技术、航线等课题展开全方位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掘古船的科学、历史、艺术、社会和文化价值。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