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教育公平,让教育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教育公平、一流大学、创新思维、海洋教育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杜玉波:坚持教育公平,让教育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表示,教育公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基本指标。对于我国来说,新时代教育公平理论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公平的重要论述,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教育公平理念,确立了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成为我们党对教育公平认识的重大理论创新,也引导和推动了教育实践,让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为深化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了重要思想指针和行动方略。新时代教育公平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不断拓展教育公平“广度”的基础上,深化教育公平的“深度”,实现从基本教育公平的全覆盖到更高质量教育公平的广覆盖。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应助就助,目前已形成政府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奖、贷、助、勤、补、免”全方位资助体系。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更加优质均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新时代教育公平改革实践取得重大成果。全国义务教育阶段20多万名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辍学实现了动态清零,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超过95%。入学机会更加公平,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政策全面落实,高校招生向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

  摘编自《光明日报》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雷、乔滟扬认为,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首先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新时代新征程,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必须进一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全过程。其次要赓续红色血脉。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新时代新征程,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要不断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让党的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在校园传承弘扬。再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道德教育,激发广大师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最后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必须发挥好自身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完善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机制,不断提升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能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  

  袁久红表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充分激发创新意识、不断破除妨碍改革发展的思维定势,持续深化理论、制度、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变革和创新,将创新思维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能,才能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第一,要运用创新思维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党中央决策部署是从全局出发作出的综合性、系统性谋划,我们必须打破陈旧的思维惯性和工作惯性,在充分了解本地区本部门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善用创新思维,找到切实可行的具体路径、方案,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落地见效。第二,要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重大发展难题。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越重大、越复杂,就越需要打破常规、闯出新路,也就越需要创新思维。需要敢于解放思想、打破思维定势,勇于突破试错、主动求新求变,加强与外部的交流互动,不断提出新思路、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为重大发展问题的解决贡献力量。第三,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要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养分,充分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的创新积极性,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创新思维能力。还必须从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需要着眼,这是运用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所在。第四,要不断提升全社会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一方面,要让全社会进一步深刻认识创新以及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深化对创新思维运作机理的科学研究,形成关于运用创新思维的规律性认识。

  摘编自《经济日报》  

  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晓斌、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秦慕兰认为,高校应该充分认识海洋在国家战略、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性,加强相关教育,提升大学生对海洋强国战略的认识水平。海洋关乎中国的强国建设,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海陆兼具的地缘条件与国民经济发展现实构成了新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基本参照系,直接影响到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方略。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将海洋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人口、经济重心等日渐向海岸带聚集,海洋已成为我国人民生活重要空间,极大影响着社会建设。海洋文明创造了宝贵财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游牧文明等形态一起,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陶养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海洋意味着冒险、探索,有助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创新品格。当前,中国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社会发展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需要大学生具备探索、冒险、创新等品质,以应对随之而来的各种挑战。就此而言,对大学生加强海洋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海洋教育凸显高校和大学生“胸怀天下”的抱负。课堂上,学校可通过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通识选修课等课程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海洋内容教学;课堂外,学校可凭借举办蓝色文化活动、推进海洋社团建设、开展涉海实践活动等提升学生海洋素养。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 王晓秋整理)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