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瓯越大地暑气翻腾。地处温州西南山区的“研学纸山”,却清凉舒适。村子的古法造纸研学基地里,一群学生正体验非遗技艺;路旁的网红咖啡店中,时不时有游人慕名来打卡;由传统民居改造的民宿,经常一房难求……一个曾经破败衰落的乡村,如今正呈现出“未来乡村”的新气象。
微改造、精提升,闲置资源变亮点
“研学纸山”未来乡村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由垟坑、言和(外水良自然村)、水碓坑、纸源4个村组成,区域面积7.6平方公里。
这里风景秀丽,从唐代延续至今的泽雅屏纸制作技艺被誉为中国古法造纸术的“活化石”,最鼎盛时期,漫山遍野铺满金色的纸张,“千年纸山”因此得名,已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里也因为水源地保护和现代造纸术的发展而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如何让传承数百年的乡村重新焕发生机?瓯海区农业局分管副局长谢策说:“乡村发展缺少要素支撑,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困难,发展的关键就是从盘活闲置资源入手,变‘废’为‘宝’。”
从2017年开始,瓯海区依托纸山文化开始在当地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将“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作为未来乡村建设的突破口。废弃的学校、闲置的村办工厂、人去楼空的农房……年久失修的闲置建筑曾让乡村显得破败不堪,如今却通过财政资金撬动和社会运营介入建成了民宿、乡村客厅、乡村私塾;被人遗忘的传统造纸作坊,也因为研学产业的发展成为了体验纸山文化的“窗口”。自未来乡村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当地已累计盘活闲置公房近10000平方米,盘活闲置农房近300间,“疤点”成为“亮点”,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纸源造纸研学基地
为最大限度保留乡村整体风貌,当地坚持“微改造、精提升”理念,不搞“大拆大建”,在盘活闲置资源的同时,以“精雕细琢”留住“乡愁”。如今的纸山,整体格局并未发生变化,千年发展的印记还随处可见,但有了产业的点缀,游客络绎不绝,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都市后花园。
留得下、带得走,产业集聚谋发展
“未来乡村基础建设起来了,但要想带动村民致富,实现共富,关键还是要聚集产业。”泽雅镇副镇长杨嘉斌说,“在未来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突出产业导向,将80%的资金都用于产业配套,以民宿、研学、电商三大产业为突破口,加速‘两山’转化,努力实现从‘生态美’到‘产业兴’的蜕变。”
龙溪艺术馆
在贯穿全域的龙溪沿岸,瓯海区投资近5000万元打造了龙溪艺术馆、中国寓言文学馆、传统造纸博物馆等八大展示馆,让文化气息成为进入泽雅的“第一印象”。为更好地激发文化动能,抓住发展“风口”,当地引进十余家研学机构,打造了寓言文学、农事文化、造纸文化、乡村私塾、水文化等5大研学基地,开设了20余门研学课程,年接待研学团队近10万人次。
“游客不只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下。为此,我们借势引进社会资本,打造环泽雅湖高端民宿产业带。”杨嘉斌说。沿着龙溪漫步,随处可见错落分布的各种颇具艺术风格的民宿,它们都是由闲置公房和农房改造而成,其中更是涌现出省级“金宿”——外水良艺境等一批品牌项目。这些民宿,已经成为市民近郊休闲度假的重要目的地,暑假期间更是呈现“一房难求”的火爆景象。
外水良艺境民宿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共富,随着研学和民宿产业的发展,带动一批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曾经消失的打铁铺、酿酒坊又开始在村子的古街上重新开张了。目前,已经有超过100名本地手艺人与五大研学基地签订了用工合同,成为研学教育的指导老师。瓯海区妇联还打造了“纸山厨娘”创业平台,帮助50多名当地妇女实现再就业,并通过点单式订餐服务和特色农产品营销,推动“纸山菜”走出去。
纸山厨娘
此外,当地还搭上“直播”快车道,培育出诚品绿仓、纸山小男孩、泽雅老外等网红IP,通过线下民宿和线上网红相结合的方式,为当地优质马铃薯、多肉等产品打开销路。
“我们的目标是消费‘留得下’,产品‘带得走’,通过产业聚集,拓宽增收路径,实现共建共富。”杨嘉斌说。
聚资源、敢创新,创新模式促振兴
五年的未来乡村建设,不仅彻底改变了乡村面貌,也让当地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说起这几年的建设经验,杨嘉斌反复强调“创新”两字。
当地的第一个创新是将有限的财政资金做成投资的“风向标”。在乡村改造初期,泽雅镇利用闲置的村级办公楼、村办工厂和村办小学,争取未来乡村、美丽乡村、共享共建平台等项目财政资金1500万元完成17个强村民宿改造。通过政府投资的示范作用,引导社会化资本投入,累计完成社会投资超3000万元。在产业聚集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新乡人、游乡人将投资的目光投向这里。今年9月,总投资4000万元的唐宅中学改造民宿项目将对外营业。
在投入和经营模式上,泽雅镇大胆求变,通过招商前置,创新推出“财政资金折价入股模式”。在当地,通过财政资金投入建设形成的村级固定资产,以资产入股的形式与专业的项目运营商开展合作,形成了“财政投资做资产、社会运营固长效、集体群众抓创收”的模式,在提高村集体收入的同时减少投资商资金压力。按此模式开发的 水碓坑村“中国传统村落”项目,村集体每年可获得7%的固定收益,实现村集体增收150万元。截至目前,通过创新模式,未来乡村范围内累计引进产业项目已超过30个。
此外,当地还创新模式,通过产业反哺服务,为集体“注资减压”。在垟坑村,当地投入600万元打造了未来乡村客厅,依托村企合作模式,由片区内龙头企业承担运维。在确保公共服务功能基础上,通过业态植入委托运营方式,为村集体每年减少20万元运营成本,并增加15万元租金收益。
垟坑村邻里中心
“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根基,乡村建设必须要服务于产业发展。”谢策强调,“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创新,探索可学可复制的未来乡村建设模式,向大众展示乡村的无限未来。” (光明网记者 陈建栋 陆健)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