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却造出大国重器!

  他曾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曾在功成名就之时

  突然消失……

  他隐姓埋名17载

  只为给新中国造出核武器

  他是王淦昌

  他用一生完成了

  自己许下的诺言:

  “我愿以身许国!”

  今天,是王淦昌诞辰115周年

  让我们一起追忆

  这位深藏功与名的伟大科学家

  王淦昌

  1907年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现常熟市)

  丰塘湾的一个中医家庭

  4岁时父亲去世

  13岁时母亲去世

  父母双亡的他

  只能和自己的外婆相依为命

  靠着放羊维持生计

  即使条件艰苦

  王淦昌依然没有放弃学习

  在外婆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下

  他一路从江苏的农村私塾

  走到了清华大学

  1925年

  王淦昌成为清华大学第一届本科生

  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从清华大学毕业后

  王淦昌考取了江苏省官办留学生

  前往德国柏林大学

  在德国柏林大学

  王淦昌师从物理学家迈特纳女士

  迈特纳是世界核物理学的先驱

  被爱因斯坦称为

  “才华比肩居里夫人的女科学家”

  图 :迈特纳

  那时才二十出头的王淦昌

  就有过一次

  拥抱诺贝尔奖的机会

  一天

  王淦昌听完一个学术报告会后

  对报告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结论

  提出了质疑

  同时又想到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

  欣喜万分的王淦昌

  两次向导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享有盛誉的核物理学家迈特纳

  这次却低估了这位中国小伙子的创造力

  她两次拒绝了王淦昌的申请

  图:左二为王淦昌

  两年之后

  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

  采用了王淦昌提出的实验手段

  发现了中子

  从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4年

  在德国取得博士学位后

  27岁的王淦昌

  毅然选择回国

  这在当时让他的同事很不理解

  对此,王淦昌坚定地说道:

  “正如巴斯德所说

  科学虽然没有国界

  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我的祖国正在遭受苦难

  正需要我回去!”

  图:右为王淦昌

  就这样

  王淦昌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

  返回了祖国

  1942年1月

  美国《物理评论》杂志刊登了

  王淦昌的《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

  这篇论文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美国科学家阿伦

  按照王淦昌的建议

  做了中微子验证的测量

  这个方法也因此被称为

  “王-阿伦方法”

  王淦昌提出的实验方法

  确立了中微子存在的基础

  1953年

  美国科学家莱茵斯

  在一座核反应堆中

  第一次捕捉到了中微子

  更因此在42年后的1995年

  获得了诺贝尔奖

  王淦昌又一次

  与诺贝尔奖擦身而过

  在很多国际物理学家的眼里

  作为“王-阿伦方法”的首创者

  王淦昌完全有资格

  分享这个世界大奖

  但是他却说:

  “我非常高兴

  荣誉就应该归于

  最后从实验上去测到中微子的人。”

  功成名就之时突然消失

  回国后的王淦昌

  曾先后在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任教

  作为一名教授

  那时的王淦昌有着较高的工资收入

  可是令学生们惊讶的是

  王淦昌常常吃不饱饭

  甚至下课后还要去放羊赚钱

  直到后来大家才知道

  那时为了支援抗战

  王淦昌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

  甚至把妻子的陪嫁首饰也捐了出去

  1955年

  王淦昌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6年

  王淦昌来到

  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

  他作为领队

  与12个国家的原子核专家

  共同承担了一项科研任务

  寻找新的高能粒子

  在他的带领下

  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

  使人类对于微观物质世界的认识

  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图:王淦昌(右)在杜布纳研究所工作

  1959年

  这一消息一经公布

  就迅速轰动了国际学术界

  那时有很多人预测

  王淦昌带领团队取得的这一成就

  一定能够把诺贝尔物理学奖收入囊中

  但是就在这时

  备受国际物理学界关注和期待的王淦昌

  却突然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我愿以身许国!”

  一天

  在杜布纳研究所工作的王淦昌

  接到了回国的密电:

  “停止手中的工作

  马上回国受领新的任务。”

  于是

  王淦昌毅然放下手中熟悉的研究工作

  回到了祖国

  1961年4月

  在北京的一间部长办公室里

  王淦昌被告知一旦接受这项新的任务

  就必须放弃所有名誉和地位

  断绝一切海外联系

  并且要做好隐姓埋名一辈子的准备

  此时王淦昌已经在国际物理学界功成名就

  让他放弃这一切

  去重新开辟一个未知的领域

  对于王淦昌来说

  是一次重大的抉择

  但他只是稍微沉思了片刻

  就铿锵有力地回答:

  “我愿以身许国!”

  图:左一为王淦昌

  就在第二天

  王淦昌正式受命

  主管中国核武器的试验研究工作

  从那以后

  那个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王淦昌

  化名“王京”

  在国际物理学界消失了整整17年......

  甚至连他的家人

  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在做什么

  50多岁的王淦昌

  是试验基地里年纪最大的科学家

  但他克服了各种艰苦条件

  每次试验都亲力亲为

  常常不顾疲倦工作到深夜

  经常是一个馒头一杯水

  吃完就立刻投入工作

  图:聂荣臻(中)、王淦昌(左)和朱光亚(右)在我国西部核试验基地

  王淦昌还亲自到炸药浇铸工房

  和工人聊天

  为工人鼓劲

  只为让工作进度更快

  工人们看到

  已经两鬓斑白的王淦昌

  依然那么努力地工作

  更加有了干劲

  为了完成目标

  他们自觉地加班加点

  做好自己的事情

  后来工人们都开玩笑

  叫他“王老头”

  王淦昌听到了反而十分高兴:

  “非常好

  这说明我和工人打成一片了!”

  图:王淦昌的木箱

  1961年到1963年

  王淦昌领导了上千次

  原子弹起爆装置的炸药爆轰试验

  1964年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此后

  王淦昌又秘密参与了

  我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

  1967年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科学家“王淦昌”回来了

  1978年

  王淦昌终于告别了“王京”的身份

  回到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这个时候

  人们才发现

  核武器研究基地的那个“王京”研究员

  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淦昌

  1986年3月

  王淦昌与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

  联名向中央提出了

  《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国家863计划”由此诞生

  为中国高新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图: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在“863计划”十周年纪念会议上合影

  1999年

  王淦昌被授予

  “两弹一星”元勋功勋奖章

  到此时

  他的名字也终于被公开

  然而

  王淦昌却没能亲手接过这份荣誉

  1998年12月10日

  王淦昌逝世

  享年91岁

  王淦昌放弃获奖的机会

  放弃优厚的条件

  瞒着家人

  年过半百还在试验基地埋头苦战

  他放下这一切

  是因为他放不下我国国防的核武器研制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

  他用一生书写了

  一个中国科学家的无私与担当

  致敬王淦昌!

  综合来源:央视军事、共青团中央、央视新闻

来源:CCTV国家记忆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