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千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脚隼现身腾冲

  近日

  在云南腾冲保山市

  上千只红脚隼(hóng jiǎo sǔn)

  暂时停留在云南省腾冲市境内

  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起来看看这十分罕见的场面

  ↓↓↓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红脚隼迁徙群体,在国内十分罕见。这次在云南保山腾冲市拍到的影像资料比较珍贵。”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阳通过微信视频对在腾冲观鸟现场的记录者这样说。

  红脚隼是一种小型猛禽,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体长25—30厘米,体灰色,腿、腹部及臀为棕色。主要栖息于低山疏林、林缘、山脚平原、丘陵地区的沼泽、草地、河流、山谷和农田耕地等开阔地区。迁徙时结成大群多至数百上千只。主要以蝗虫、蚱蜢、蜻蜓等昆虫为食,有时也捕食小型鸟类、蜥蜴、鼠类等小型脊椎动物。

  据刘阳教授介绍,红脚隼的繁殖地在俄罗斯和我国的华北、东北,每年都迁徙去非洲的东南部,滇西是红脚隼的迁徙通道,回迁途中会在印度的东北部或者缅甸稍做停留,补充一下食物, 然后飞进我国继续往东北迁徙。这种猛禽的迁徙飞行需要在晴朗的白天,借助一些上升的气流,天气好的时候,它从高空直接就飞过了,一般看不到大规模的群体。前段时间正值阴雨天,加上腾冲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合它栖息,于是就停留在海拔相对较低的地方休整,补充食物,等着天气好的时候继续北飞,所以在腾冲出现了这么大的种群,让大家有缘看到了红脚隼大规模集聚的壮观景象。

  红脚隼是一种观赏性很高的猛禽,小巧灵动。在腾冲曲石江苴、佑土,有时成群栖息在电线或树干上,有时成群地翻飞悬停,吸引了很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

  “这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资深观鸟爱好者朱元、李杉边按动快门边兴奋地说。“原来我在河北、大理也见过,但像这么大规模的集群迁徙是第一次看到,很壮观,很激动人心。”李杉听到红脚隼聚集腾冲的消息以后,就从大理赶来,与常住腾冲的观鸟爱好者朱元一起记录下了这个难得的景象。

  据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腾冲分局局长毕争介绍,腾冲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每年,林草部门都安排对候鸟进行监测。毕争说:“今年5月13日,观鸟爱好者在荷花镇发现了12只红脚隼,我们就跟踪来到曲石,看到红脚隼越聚越多,形成了一个历史性的聚集,我们就近安排保护站就它的增减变化情况做了监测,还跟乡镇、社区进行沟通,让他们做好宣传,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不要干扰、伤害到这群珍稀的鸟类。通过跟踪监测,估测这次停留腾冲的红脚隼达到了1000只左右,今天看到它们顺利回迁,我们真的太高兴了。下步,我们会把保护的理念在腾冲进行深度宣传,让这些远方来的‘客人’不论经过还是常驻,都能得到很好的安全保障。”

  17日中午,天气逐渐放晴,红脚隼感知到气温及气流的变化纷纷拍打着翅膀翱翔在半空中,做着“远行”前的准备。前来拍摄的记者和观鸟爱好者纷纷激动地按下快门,“欢送”这些远方的客人变换着队形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渐渐消失在大家的视线里。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珍稀动物纷纷现身

  展现着云南生物多样性之美

  再来看看别的“小精灵”~

  迪庆范围内首次发现北椋鸟

  近日,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德钦分局在开展监测巡护的过程中,监测到一种从未见过的鸟类,经拍照留影,由大理大学鸟类专家确认为北椋鸟。

  北椋鸟体型略小,背部深色。成年雄鸟背部闪辉紫色;两翼闪辉绿黑色并具白色翼斑;头及胸灰色,颈背具黑色斑块;腹部白色。雌鸟上体烟灰,颈背具褐色点斑,两翼及尾黑。繁殖于中国东北及北方;越冬迁徙经中国东南至华南及西南。

  此次记录到的北椋鸟物种,在迪庆州范围内属首次发现,是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记录到的一个鸟种,不仅拓宽了保护区的研究范围,也充分展示了世界的“香格里拉”物种丰富、生物多样的特性。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成立至今,一直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野生动植物的数量逐年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

  老君山现身勺鸡、血雉等珍稀鸟种

  近年来,老君山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成效显现,5月以来,连续多日出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勺鸡、血雉等珍稀鸟种。

  2021年4月16日,霍氏旋木雀。杨学飞摄影

  老君山位于丽江市西部,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八大片区之一,这里原始森林和植被丰富,是动植物和鸟类的天堂。当地政府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村民提高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和能力,老君山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特别是野生鸟类从2020年初能观察和拍摄到150种左右到今天已经有230多种,其中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勺鸡、血雉等珍稀鸟种。这些云南西部高原特有鸟种的出现,为云南生物多样性增添了精彩。

  2021年4月17日,白斑翅拟蜡嘴雀。杨学飞摄影

  每年的5至7月份,是鸟类的繁殖季节,野生鸟从头到尾各种颜色搭配豪华,全身华丽的羽毛, 在晨曦和晚霞的斜射下泛着金属色,迈着步,哼着调,行为夸张,相互追逐,相互亲昵,谈情说爱,生儿育女。

  2021年4月17日,黄颈啄木鸟。杨学飞摄影

  老君山护林员、生态摄影师李树靖,十多年来致力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和野生动物的保护,细心观察,反复实践,在野生鸟常常出现的地方放一点苞谷面,把山里的泉水用水管或竹子接下来供鸟儿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鸟儿们认识他了,亲热他了,在他搭建的简易鸟棚里活跃着。

  2022年5月9日,勺鸡的觅食地。杨学飞摄影

  勺鸡,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入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它们每天的早中晚要到鸟棚来,啄点苞谷面,喝点山泉水,在野生杜鹃花下闻闻香,30分钟后慢悠悠地隐没在树丛中。5月9日8点,雌鸟先来,刚来的时候警惕性很高,东看看,西瞧瞧,全身羽色艳丽呈领环状规则地散开;没过1分钟雄鸟来了,出场时特像演木偶戏,晃动着小脑袋,迈着方步,一步一伸头,一伸头一挺胸, 滑稽可笑,头部、嘴、喉呈黑色,虹膜褐色,11根长短不一的冠羽耸立着,颈部两侧各有一白色羽斑,羽斑下一块红色,体羽呈灰、红、棕黄色、栗色混杂呈披针形又像柳叶状直至尾羽,双脚暗红色,最为特色的是胸前从脖颈开始直到尾羽,胸中间从上到下一条血红色的羽带,耀眼夺目。

  2021年4月17日,灰头灰雀。杨学飞摄影

  血雉,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濒危等级,列入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血雉雄鸟头、虹膜、双脚为红色,全身血红色,头顶、额、眼、眉纹呈黑色,冠羽褐色;头两侧带褐色的羽毛高于头顶,耳羽黑色,脸颊呈红色,全身羽色亮丽,有时羽色如同根根血管丰满,充满着活力,尾羽打开时如同扇子展开;雌鸟头顶上也有冠羽,全身呈暗褐色。

  2021年4月18日,鹪鹩。杨学飞摄影

  观察和拍摄到勺鸡、血雉是件幸运的事,两年前还难以观察和拍摄。勺鸡生活在海拔1200—4600米之间的多岩林地、松林和杜鹃林,随季节变化上下迁徙,性情机警,很少结群,夜晚在树枝上过夜,以植物根、果实和种子为主食,也吃少量昆虫、蜗牛等动物性食物。血雉生活在海拔3500—4500米的高山灌丛地带,随季节变化上下迁徙,食物以植物为主,种类随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冬季和春季主要以杨树、桦树、松树等各种树木的嫩叶、芽苞为食;夏季和秋季主要以胡颓子、荚、蔷薇、石荚等草本植物的嫩枝、嫩叶、浆果、种子以及苔藓、地衣等,也吃金花虫等昆虫和蜈蚣、蜘蛛等10余种小型无脊椎动物食物,常常用嘴啄食,边走边吃,啄食的速度很快,善走、能跑,很少飞。

  2022年5月9日,眼纹噪鹛。杨学飞摄影

  老君山海拔3600—4800米之间,高山草甸,碧湖清溪,密林繁花,阳光明媚,雨量充沛,空气新鲜,杜鹃花满山争奇斗艳,树萝满树随风飘逸,独特的生态环境,立体的气候等特征吸引了野生鸟,目前这里勺鸡常见的有4只(两对),血雉近200只,能观察和拍摄到的有4到8只,还有灰头灰雀、黄颈啄木鸟、霍氏旋木雀等稀有鸟种。

  2022年5月9日,血雉的栖息地,树萝挂满树。杨学飞摄影

  2022年5月9日,血雉夫妻俩 。杨学飞摄影

  2022年5月9日,勺鸡夫妻俩。杨学飞摄影

  高频“上新”

  多次“破记录”

  每年都有不同的惊喜

  云南生物多样性之美

  值得来看看!

  云报客户端综合自人民日报客户端、保山日报等

  通讯员:杨学飞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