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翁淮南(中国国家博物馆)
创建世界一流的中国博物馆,是推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2021年5月,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202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要求“重点培育10—15家代表中国特色、引领行业发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馆”。目前,从媒体公开报道看,已有10余家国内知名博物馆把“世界一流”作为发展目标。对于下一步如何创建代表中国特色、引领行业发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馆,为全球博物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理论话题。
在发展规划上要坚持中国标准。中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博物馆作为标准和模式。去年底发布的《2020年全球主题公园和博物馆指数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前20家博物馆中,中国国家博物馆(第2位)、上海科技馆(第11位)、南京博物院(第14位)、浙江省博物馆(第15位)、中国科学技术馆(第18位)位列其中。可以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客观上检验了中国博物馆的发展质量和实力。这些上榜的博物馆也为我们带来一些启示:要聚焦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扎根中国大地,走出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引领行业发展的博物馆建设新路。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在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布局上,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托社会主义建设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事件,推动建设一批反映党和国家建设成就的当代主题博物馆;在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收藏理念上,要强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关藏品征集,注重旧城改造、城乡建设等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的征藏。
在发展目的上要聚焦使命任务。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一个好的博物馆,首先应该是群众满意的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博物馆年参观人次从2012年的5.6亿增长至2019年的12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2020年仍有5.4亿人次。这说明一方面,人民对高品质博物馆的需求增强;另一方面,高品质博物馆的供给仍显不足。我国有着庞大的博物馆参观者基数,因此,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将博物馆事业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多样化、个性化水平,实现博物馆的高品质、差异化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在发展方向上要办好“大学校”。“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60%以上的旅游者将中国博物馆作为文化休闲目的地。2015年至2019年,全国博物馆未成年人观众数量由每年2.2亿人次增长至2.9亿人次。从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这5家博物馆推出的展览内容和公共活动看,也充分彰显了中国博物馆教育的社会责任,体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在发展内涵上,我们要传承好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留存国家和民族集体记忆;在发展个性上,要突出文化特色,不要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避免内容生产的同质化。要按照《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培育人民文化生活新风尚。要推进博物馆参与学生研学实践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在发展形式上要让文物“活起来”。我们拥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这是独一无二的优势资源,也是中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实力和底气。《2020年全球主题公园和博物馆指数报告》中提到,中国“在激进的博物馆开发热潮的早期阶段,人们非常重视建筑形态和外观设计。但近两年发生了变化,博物馆在展品、活动和教育项目方面的品质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等优秀的中国博物馆在文物阐释和展示方面也做出了很好的示范。让文物“活起来”的是形式更是内容,“活起来”的核心是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因此,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首先要推出更多原创性一流的主题展览,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更好体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其次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此外,博物馆要走群众路线,开展创新服务,使文物更好融入社区,活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
在发展功能上要办好文化客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牵头成立了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和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上合组织国际博物馆联盟、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等,每年接待包括国际政要在内的200批次3000人次的外事活动及来访团组。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要回应世界之问,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博物馆间交流,发挥文化客厅功能,有效参与博物馆国际治理。要积极拓展文物对外交流平台,通过长期借展、互换展览、多地巡展等方式,多渠道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打造一批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文物外展品牌,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发展。当然,博物馆要发挥出一流的文化客厅作用,还应有一流的学术,要在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研究上具有较高的学术贡献。
在发展动力上要不断推进创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期间,我国各大博物馆积极寻找创新方法,在技术、员工培训和观众参与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用以发展丰富多样、包罗万象的虚拟博物馆项目,加紧提供线上内容,通过一些虚拟博物馆项目提升了人们在线参与博物馆活动的舒适度。中国有巨大的文化消费人口,有5G等世界一流的新技术平台,特别是新技术有助于推动博物馆在服务深度和广度上实现更大的提升,有助于探索出更多兼具人性化和科技感的新鲜观展方式。因此,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要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内容等各方面创新;加强新技术在展览展示、藏品管理、文物修复、学术研究、考古发掘、传播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与融合,全面提升博物馆信息化服务水平。
在发展管理上要完善博物馆治理体系。世界一流博物馆也是管理一流的博物馆,比如法国巴黎卢浮宫通过优化管理,有效化解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卢浮宫的参观人数全球第一。近年来,中国各大博物馆也在积极探索现代化管理新路。比如南京博物院通过纳入科研机构管理,在科研成果转化、人员绩效奖励、收入分配改革等方面取得可喜突破。值得关注的是,“一流的管理”体现在强大的化解危机能力上,这需要博物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当下,我们要积极落实《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形成推动中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等,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不断将中国博物馆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中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优势,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和各项工作保障水平,以实现中国博物馆整体性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