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刘耀:领航公安科技 矢志服务人民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田雅婷

  “择一事,终一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赤诚的为民之心,肩负时代使命,献身我国科技事业。”

  ——刘耀

  青年时期,刘耀就立志献身公安事业。1963年大学毕业后,他毅然选择投身公安事业。

  “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农村,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他仍胸怀远大理想,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坚持刻苦学习,深耕专业领域,自学英语,时刻准备着重返工作岗位,继续报效国家。

  作为一名党龄超过60年的老党员,参加工作近60年来,他始终无怨无悔、默默耕耘,战斗在公安科技创新、办案实战一线,积极谋划我国刑事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全力推动我国法庭科学事业进入世界前列。直到现在,虽已是满头银发的耄耋老者,但他仍然坚持每天工作,为我国法庭科学专业发展规划、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不遗余力、呕心沥血,以为人师表的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一名公安科技警察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赤子情怀。

退休后坚持每日上班的刘耀院士

  20世纪80年代,面对我国法庭科学落后的局面,刘耀勇担使命,推动我国法庭科学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1980年至1982年,刘耀被公派赴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进修。两年时间里,他争分夺秒、刻苦钻研,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别人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学习计划,并利用空余时间学习和掌握了更多的先进分析手段和技术,学会熟练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析仪器,并将其引入国内。回国后,他率先开展毒物分析实验室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在国内法医界首次提出“毒物分析质量控制”技术,建立起8组55种常见毒物分析的质量控制方法,逐步使中国法医毒物分析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他积极建言献策,参与制定国家“七五”至“九五”建设发展规划和公安刑事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筹建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负责全国重大疑难案事件的现场勘验、物证鉴定工作;搭建全国物证检验鉴定工作体系,主持制定系列物证检验鉴定行业标准和部门技术法规,推动成立全国刑事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填补了领域空白,为构建完善的司法物证鉴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耀院士的“院士证书”

  刘耀善于把握刑事技术前沿,科学谋划法庭科学发展方向,牵头制定了我国反恐技术领域第一部中长期研究规划,为开展领域内中长期关键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制、提升应对处置相关案件能力提供了重要指南。2015年他牵头完成“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人体个体识别与物证溯源关键技术研究”,研制的爆炸残留物检测技术和装备,填补了领域空白;2017年牵头承担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领域战略研究项目,绘制出技术路线图,并形成院士建议,为我国相关案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置提供了决策依据。

  1986年、1989年,刘耀先后当选印度-太平洋法医和法庭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和国际法庭毒物学家学会中国地区代表,并于1997年当选为中国法医学会会长。在走向国际、引入先进理念和技术方面,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梁纽带作用。他利用担任国内国际学术组织重要职位的契机和广泛影响力,积极推动中国法庭科学走上世界舞台,开启了中国法庭科学领域“对外开放”的全新历程。

  不仅如此,刘耀还非常注重刑事科学技术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和传承,关心关爱青年技术人员成长,多年来为公安科技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择一事,终一生。多年来,刘耀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赤诚的为民之心,肩负时代使命,献身我国科技事业,感染激励着无数公安科技人员投身于伟大的公安事业,忠实践行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深刻诠释了新时代科学家崇高的人生追求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刘耀(1937— ),法医毒物分析学家,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校长。从事法庭科学工作50余年,主持或参加20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筹建并发展了我国刑事技术标准化工作;筹建了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长期担任印度-太平洋法医和法庭科学会副理事长,世界毒物学家学会会员和中国地区代表,被泛美法庭科学会授予“对中国和世界法庭科学做出突出贡献奖”。196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扫码进入《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专题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