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家庭美德建设、增强历史自觉、经济全球化、理性看待美联储政策调整、重塑丝路文化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靳凤林:加强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靳凤林指出,家文化是理解中国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基因密码,是见证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标示,同时,它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逻辑进路。在氤氲化润华夏文明过程中,中国传统家庭道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架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宗族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的一以贯之,建立起中华民族悠远丰厚、恢宏庞大的家庭美德传统。与建基希伯来和希腊文明之上的欧美国家的家庭道德相比,中国传统家庭道德具有三种典型特质。一是义务至上主义。二是道德理想主义。三是伦理中心主义。在深刻领会中国传统家庭道德的历史渊源、理论逻辑及其本质特征基础上,我们必须采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家庭道德,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尤其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推动践行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摘编自《光明日报》
【卜宪群:在新征程上不断增强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卜宪群表示,中华民族一向注重记录历史、学习历史、借鉴历史,是一个具有高度历史自觉的民族,历史自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历史自觉的基础上,一代代优秀中华儿女发扬历史担当精神,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更是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精神的积极践行者。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体现出了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全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大力发扬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精神,深化史学研究,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摘编自《人民日报》
【姚枝仲: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姚枝仲指出,经济全球化来自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来自实现人类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类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世界发展的历史大势,各国走向开放、走向融合的大趋势是不会改变的。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可能给参与全球化的国家带来不平等、不稳定或者不安全问题。不平等问题主要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收益不平等和国内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不平等;不稳定主要来自于资本流动和货币不稳定,外部经济环境不稳定对本国经济的冲击;不安全问题主要是由对外依存度提高带来的。当经济全球化的上述负面影响没有受到良好的抵补或者管理,且受负面影响的国家或群体在国际经济政策中起到主导作用时,他们就可能用增加壁垒的方式来消除或者降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全球化就可能出现倒退。要看到,反全球化解决不了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全球化造成的。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不能因为负面影响就放弃全球化的巨大收益,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也是可以在全球化中化解的。在全球化出现曲折时,坚定不移推动全球化,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推动历史进步的重大抉择,也是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主动权的重大抉择。
摘编自《经济日报》
【黄志凌:理性看待美国通胀现状及货币政策调整】
黄志凌表示,2021年12月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7%,是1982年6月以来最大的同比涨幅。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货币政策将发生转折性变化,给全球经济尤其是金融市场带来巨大影响。历史上,美联储几乎每次加息周期都带来美国自身经济或金融动荡,为了摆脱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美国选择转嫁危机,最终先于其他国家实现经济复苏,并借助于所谓的“美元收割机”机制始终保持着美国的经济优势。但美国现行通胀的成因及其加息政策环境不同于以往,主要表现在成因完全不同,欧美心理承受能力降低,现实的社会经济压力远远小于决策者间的认识分歧,以对冲基金为代表的国际投机资本推波助澜加大市场恐慌,受到大选因素影响等。仅靠收紧银根来应对现行通胀,对于美国来说是治标不治本。当前,虽然“美元收割机”机制理论上仍然存在,但其运作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美元传统的国际垄断地位开始动摇,“美元收割机”的运行效率很难达到过去的状态。综合来看,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虽然会对人民币稳定和中国国际收支平衡带来一定压力,但我们有信心有能力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对于美国通胀现状及货币政策调整要密切关注,不必过分忧虑。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张红涛:重塑平等互鉴开放包容的丝路文化】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红涛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纽带,新时代重塑丝路文化,首先,重塑平等的丝路文化需要沿线国家努力实现彼此关系对等。新时代建立平等的丝路文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共同倡导丝路沿线国家用心践行;必须提高参与能力,重申尊重主权平等原则;必须重拾千年丝路和平和睦的民族交往历史,互通有无,平等待我、推及他人;必须以史为鉴、肝胆相照,共同建立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投资贸易和文化交流平等主体与合作平台。其次,重塑互鉴的丝路文化需要相关国家携手借鉴彼此宝贵经验。个别国家要勇于向“后来者”学习,向弯道超车者点赞;中国要总结经验教训,并上升为“中国经验”或“中国方案”;相关国家更要携起手来,以丝路文化为中心,加大交流互鉴的范围与程度,逐步实现文化共生,共同奠定长期互鉴学习的思想基础和制度基础。再次,重塑开放的丝路文化需要沿线国家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必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最后,重塑包容的丝路文化需要相关国家理性看待推动共同发展。“一带一路”不仅要立足国内,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更要兼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现实和利益诉求。
摘编自《河南日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