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懂《误杀2》中的隐喻符号了么

  作者:沈诗妤

  《误杀2》从片名上沿用了“误杀”,但与《误杀1》的剧情毫无联系。《误杀2》改编自美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迫在眉梢》,重现了对现实制度的批判。《误杀2》中对现实的隐喻始终贯穿始终,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隐喻之一:“误杀”

  影片片名沿用了第一部的“误杀”,突出了一个“误”字,即让观众对真相产生误解,最终消除既定印象,对事件和人物建立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纵观全片,“误杀”不止一处。核心的误杀,是市长劫走了本属于林日朗儿子的心脏,在他劫持医院后追踪到事情的根源是市长,并引诱警察“误杀”自己。另外,市长为救自己的儿子,靠权力劫走心脏,无形中“误杀”了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孩子;达马医生拒绝救治卷毛的妻子,导致卷毛产生刺杀之心。然而在卷毛行动之前,林日朗意外的举动帮达马先躲过一劫,从而避免了“误杀”;还有林日朗利用镜头视觉偏差“误杀”特警,狙击手第一次“误杀”林日朗失败等,均是对“误”的不同场面解读。

  隐喻之二:特警、老鼠与猫

  影片中警察被赋予“猫”和“老鼠”两种身份,其中有两处以“老鼠”隐喻警察的形象。第一次是警察局局长派遣一名特警从通风管道钻进去,用对称的画面展现了老鼠与特警对视,隐喻警察与老鼠等同,成了屈从权贵的“老鼠”。

  另一处是之后林日朗顺势问的那句:“你们到底是猫,还是老鼠啊?”原本明确的答案,暗示了小人物对强权的质疑。警察作为秉公执法的国家特权人员,应当是履行正义的猫(与任达华饰演的警察张正义名字契合)。然而当他们为权贵服务时,便成了行走在黑暗里的“老鼠”,而这双重身份是根据情节不断切换的,林日朗也只能以舆论和道德为要挟,企图在缝隙中寻找光明。

  隐喻之三:萤火虫隐喻

  电影中反复出现了萤火虫这一核心意象,这与《误杀1》中的英文片名Sheep Without a Shepherd相对应。林日朗的名字叫“日朗”,儿子叫“小虫”,电影的英文名叫Fireflies in the Sun,意为“日光下的萤火虫”。当小虫问起,“为什么萤火虫在灯光下就不亮了”,林日朗回答,“因为他们的光太小、太微弱。但在黑暗的地方,即便是如此微弱的光也能照亮周围的一切”。萤火虫象征着小人物和底层人民,萤火虫在黑暗中才会发光。正如片中最后出现的萤火虫,正是林日朗的化身,代表了更多像他一样的普通人——为了救孩子而走投无路,最终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在大众面前掀开高层的遮羞布。这一意象,体现出底层人民与社会权贵的英勇博弈。

  隐喻之四:声音隐喻 “砰砰砰”

  影片里有一张海报,上面有“砰!砰!砰!”三个拟声词。因林日朗的职业是编剧,他常和儿子假装模拟枪战戏,这本是父子间的日常互动,然而这份温馨最终演变为残酷的现实枪杀。“砰砰砰”不仅代表枪声,还代表心脏跳动的声音。第一个“砰!”表示父亲中枪死亡,后续的“砰!砰!砰!”表示父亲心脏移植到儿子身上后,又开始进行跳动。这个拟声词,象征着父子二人的宿命和纽带。

  隐喻之五:特殊镜头隐喻

  影片中有几个镜头,都传递出一种特殊的信号。一是林日朗拿着高利贷去找医生,然而心脏却已转运了。他被保安拖着的那一刻,院长路过,电影以一个慢动作的俯视镜头拉长了这一场景:院长高高在上不可攀附,林日朗既狼狈又无助,赤裸裸地表现着两人之间的高低落差,同时象征着二人权力的落差。《误杀1》和《误杀2》的结尾都有一场雨戏,雨不仅能够起到场面调度作用,还渲染了气氛。当林日朗中弹那一刻,慢镜头更是将时间拉长,使观众能够清晰地看到林日朗故意求死,嘴角勾起的一抹笑容,与此同时,他倒下去溅起的水花更是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氛围,将剧情推向高潮。

  电影以诸多隐喻表达,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父亲,在权贵阶层与贫民百姓的现实博弈中,为妻儿作出的痛苦抉择。通过解读片中各式各样的意象,我们可以构建出复杂的社会与人物。父亲高大的形象与伟大的奉献精神与冷冰冰的现实形成对比,从而让电影拥有了更深层面的探索和思考。

  (作者沈诗妤系华东交通大学教师)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